1、下列词语中形容配合得适当,很有秩序的一项是( )
A.预防疾病
B.滴水成冰
C.协调有序
D.夜幕降临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诗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一个是错误的( )
A.随意春芳歇 歇:尽。
B.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这里指风雪声。
C.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要紧,重要。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动作敏捷。
4、按要求填空
(1)我们积累了很多古诗,如:林杰对乞巧节风俗的描写“______,______”;陆游在《示儿》中对儿子的嘱托“______,______”;虞世南在《蝉》中的托物言志“______,______”;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动静结合的诗句“______,______”。
(2)“______,其道大光。______,一泻汪洋。鳞爪飞扬。______,百兽震惶。”这段文字出自______写的《______》,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
(3)衣食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浪费。所以古人说:“一粥一饭,______;半丝半缕,______。”
(4)读一本好书如同交一个好朋友。请向同学推荐这学期你读过的一本好书吧!
书名:《______》 作者:______ 推荐理由:______
5、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___)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__________)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__________)
6、把正确选项的序号写在括号中。
(1)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围成一圈。
A.头尾相连
B.头朝里,尾巴向外
C.头朝外,尾巴向里
(2)《松鼠》一文的作者布封是18世纪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他用了40年时间写出了巨著( )。
A.《昆虫记》 B.《自然史》
C.《进化论》
7、积累运用。
1.朱嘉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曾国藩告诉我们: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____,第三要________。
2.看到小伙伴虚度光阴,我想用葛洪的名言“不饱食以终日,________”来劝诫他。小伟生活铺张浪费,老师用朱用纯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来教育他。
8、《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大树”指的是著名的学者____________,他对21世纪的青年提出的三贯通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一读,想一想。
心中的风景
初春,仍带着几丝寒冬的冷意。风呼的一下打在我脸上,我紧闭双眼,一丝冷意渗入骨子里。一会儿,我睁开双眼,发现初春也美丽。泥土里,泛着一丁丁绿意,我听见小草说:“我要出来,我要出来。”树枝上,缀上了几点绿芽,我听见:“我要长大,我要长大。”一阵冷风又吹来,我耳边还是响着“我要长大”“我要出来”。我想起了: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这一天,我明白了生命在于不懈奋斗。
盛夏,烈日炎炎,我躲在房间里不愿出去,透过窗子不经意一瞥,便不舍得回头。那株小草,它安静地躺在地上,进行阳光沐浴,柳枝在微风中起舞,鸟儿叽叽喳喳不停在诉说着阳光的美好,它们都那么幸福。太阳给它们带来的是温暖,而不是炎热。我不禁推开门冲了出去,倒在草坪上也享受起来。这时我想起了“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这一天,我明白了生命在于学会享受。
深秋,是令人伤感的时候,因为叶子要离开大树。这一天,秋风高爽,万里无云,我一个人在散步。忽然一张叶子票至眼前,这是一张枫叶。红透了的枫叶像一朵鲜红的花。我怜惜地将它拾起,捧在手心里,往前一望。一颗枫树,叶子纷纷飘落,还不留恋。“我么要到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它们边飞边说。我恍然想到: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我将手中那片枫叶抛向了天空。这一天,我明白了生命在于勇于奉献。
寒冬,窗外已是雪白一片。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我痴痴望着雪地,雪白,雪白的,一丁污点也没有,此时的世界是庄严的,是神圣的。生命不也一样吗?只有像雪一样纯洁才是可贵,可敬,可爱的。这时我想起“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天,我明白了生命在于坚守纯洁。
(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理解词语。(6分)
不懈( )——
一瞥( )——
怜惜——
(2)请你用曲线画出一个拟人的句子。(1分)
(3)为什么作者会痴痴望着雪地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分)
(4)作者写了四个季节中,他对于生命的感悟,他都感悟到了什么?(3分)
(5)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3分)
10、阅读理解。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 )茶篓,( )朝霞,( )晨露,穿梭般地( )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映衬 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qìn)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恰当地选择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巡回 迎着 身背 踏着
(2)填空。
①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似乎品尝到______龙井茶。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_的情感。
②短文共有三个部分,其中第2部分是按________的顺序叙述描写的。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
驰名中外:______________
(4)请仿照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说一句话。
_________时而如_________时而如________时而又如_________
(5)当作者品味着一杯新茶时,他一定会浮想联翩。他会联想到什么呢?请写下来。
他会联想到: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吃荤的植物
①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动物以植物为食,人们已司空见惯,不觉为奇;而植物以捕食动物为生,有人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
②这些吃荤的植物大都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沼泽地带,因为这种地方往往土质贫瘠,所以不得不捕捉昆虫以获取氮气。它们布设“陷阱”的方法很巧妙。有三种基本式样:一种用捕捉器般的夹子,器官的两半能迅速闭合,把牺牲品夹在当中;另一种像粘绳纸,用分泌的黏液把猎物粘住;第三种是生有瓶状叶,引诱昆虫陷进瓶中。就拿其中的茅膏草来说,它的叶子像小小的月牙,平时叶子张开,露出鲜艳的肉色饵细胞,看上去十分美味多汁。昆虫一旦碰到它叶子上的腺毛,叶子就会像夹子一样由两边向中间合拢,将昆虫困在其中,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大约十天后,叶子重新开启,静静恭候下一个猎物。有趣的是,如果它包住石子等不能“吃”的东西,不超过24小时,叶子便会重新开启,将其吐弃。
③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食虫植物进行过多次观察和试验,曾感叹地说:“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智慧!”
【1】上文的说明对象是( )
A.捕食动物为生
B.捕食植物为生
C.以捕食动物为生的植物
D.以捕食植物为生的动物
【2】短文第①自然段有两个加点的“食”字,意思分别是( )
A.吃 食物
B.食物 吃
C.吃 吃
D.食物 食物
【3】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
【4】短文结尾处画线的句子的含义,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
A.表明植物吃动物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B.赞叹自然界的生物为了生存,所采取的令人想象不到的办法。
C.赞叹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有着令人想象不到的办法。
12、阅读理解。
钱学森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边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斩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①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当时,钱学森享受着(A)的待遇,有(B)的生活和(C)的工作条件。可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dàn)生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钱学森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一起欢度佳节。他们一边赏月,一边倾诉思乡情怀。年年中秋,今又中秋,在这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他们谈论着祖国的美好前景,感到格外兴奋。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他向留学生们袒(tǎn)露了心迹。有人劝道:“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研究,只怕有困难。”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
【1】将下列三个词分别填到A、B、C处,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优越 ②富裕 ③优厚
A.③①②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话凸显了钱学森的巨大价值。
B.经过五年,钱学森才回到中国,是因为美国人的阻拦。
C.“埋藏在心底很久的愿望”是指钱学森想早日回到祖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3】如果把文中①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换成下面的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的轮船快一点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②处画直线的句子表现了钱学森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把漓江打扮得更美丽。绵绵细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催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随着气候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中划船,有的玩水球,漓江洗去了人们的疲劳,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案飘着醉人的桂花香。我们放学后,荡着小舟在漓江上游玩。那两岸的青峰分明地站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桨。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水变浅了,但是那么清,山是那么绿。江畔的柑橘树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开始紧张地收获。
漓江一年四季都很好。我喝漓江的水长大,一定要把漓江建设得更加美好。
【1】给短文加个恰当的题目。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文章中的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是按( )顺序写的。
【4】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它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从“万国牌”到“全国产现役”:历数国庆大阅兵装备变化。
2019年10月1日上午,国庆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盛大举行,国人为之振奋,世界为之瞩目。
据介绍,此次接受检阅的武器装备全部国产、现役装备,信息化程度普遍较高。指挥控制能力更强,打击精度更高,战场适应性更好,作战效能更大。
你可曾知道,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当时受阅的武器装备有110多种,80多种型号,来自24个国家的98家工厂,人们形象地把开国大典阅兵式说成“万国牌武器展览会”。
【材料二】
阅兵时间 | 受阅部队及武器装备 |
1949年 10月1日 | 各种火炮119门,坦克、装甲车152辆,汽车222辆,军马2344匹,飞机17架。 |
2019年 10月1日 | 59个方(梯)队,各型飞机160余架,装备580台(套),是近几次阅兵中规模最大的一次,99A式主战坦克、歼——20战斗机以及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等一批由我国自主研制的高精尖武器亮相。 |
【1】“万国牌武器展览会”反映了当时我国的真实情况:( )
A.武器的数量多。
B.武器的种类多。
C.武器先进。
D.武器杂、落后。
【2】“全国产现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让我深刻感受到了____________。
15、课内语段阅读。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 )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 )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1)在文中“( )”里写出加点词的近义词。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下面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是说“我”脚站得有些麻木,却浑身轻松,前后矛盾,是个病句。
B.这句话是说“我”虽然脚站得有些麻木,但是因为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而有所收获,所以感到浑身轻松,并不矛盾。
(3)这段文字写作者读完书后“咽了一口唾沫”,这一动作说明了( )
A.这一动作说明了作者此时非常饥饿,已经饿得没有心思看书了。
B.这一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4)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文中国文老师的话是怎么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类文阅读
杜 鹃(节选)
郭沫若
杜鹃,敝(bì pì)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
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像有说不尽的诗意。
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báo bó)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惋,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
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
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héng hèng)而残忍。
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且比母莺还大。鹃雏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bǔ fǔ)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
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
(选自《郭沫若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选择文章括号中正确的读音,画“√”。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恰当的四字词语。
(1)欺骗世人,窃取名誉。___________
(2)因饥饿寒冷而哭啼,形容生活极端贫困。__________
(3)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__________
【3】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
A.省略没有说完的内容。
B.省略同类词语。
C.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D.表示事物或道理的多项列举。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受到国民党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文章写到杜鹃凶狠残暴的情景和莺辛苦哺育雏鹃受欺而不自知,实际上分别隐喻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段,先写“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的标本”,又说“杜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这段话包含了哪两方面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竹炭包说明书》,回答问题。
【1】请把以下四个词语填入第一个语段的横线上。
释放 调节 屏蔽 净化
【2】根据该说明书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管多大的空间,只要放上一包竹炭包就可以防腐除臭。( )
(2)用一两个月后的竹炭包清洗晒干后可以再使用。( )
(3)废弃的竹炭包既可以当垃圾回收,也可以埋入土壤再利用。( )
【3】本说明书从 产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竹炭包。
18、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松鼠(节选)
①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树空心的缝隙里,塞的满满的,留到冬天吃。在冬天,它们也常用爪子把雪扒开,在雪下面找榛子。松鼠经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跑。②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很不高兴的恨恨声。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是那建筑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盖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关溜溜,干干净净的。
【1】《松鼠》是一篇_________文,作者是18世纪_________ 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_________,他用是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_______》。
【2】选文中标有序号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请你任选一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2段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方面介绍松鼠窝的精巧和松鼠的智慧。划线句子中的动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容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生动地表现了松鼠________的特点。
【4】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写做某事或某种手工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内阅读。
摔跤(节选)
小嘎子在家里跟人摔跤,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起初,小嘠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档,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 )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 )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小嘎子“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小胖墩儿是用什么计策对付小嘎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_______的情景,结果是小嘎子被小胖墩儿摔了个_________。
【5】这段文字反映了小嘎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
20、缩句。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21、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句子。
(1)没有人看到我是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父亲坚持让我把鱼放回湖里。
(2)我以后会在别的地方钓到鱼。我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22、按要求完成句子。
少先队员怎么能怕困难呢?(改陈述句)
23、习作展示。
“点赞”这一网络热词,一旦进入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便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点赞他人,有时会使人心情愉悦,幸福满满;有时会使人充满自信,继续努力;有时会使人奋勇拼搏,一鸣惊人……如果在恰当时机恰当地为他人点个赞,也许会改变他,改变生活,改变自己。你的生活中有值得点赞的人、事、物、情吗?请以“ ,我要为你点赞”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精选素材,所选内容能体现“点赞”的亮点之处,更要与文题相扣合;(3)表达要突出中心,感情真实,条理清晰,句子顺畅;(4)正确使用标点,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