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古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B.童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C.草满池溏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牧童归去黄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2、《田螺姑娘》一文中“田螺姑娘”是谁派来的?( )
A.妈妈
B.王母娘娘
C.乡亲们
D.玉皇大帝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B.这小家伙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一会儿把灯撞得来回摇动。
C.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D.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
4、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白鹭美。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______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______,减之一分则嫌______,素之一忽则嫌______,黛之一忽则嫌______。爱国之心更美。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红日初升,______。河出伏流,______。
2.弟弟吃过晚饭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游戏,爷爷经常用葛洪的名言“______,______”劝他。我也会用岳飞的“莫等闲,______,______”来劝弟弟。
5、积累运用。
1.《落花生》一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____、____等内容,其中,____是详写部分。
2.《圆明园的毁灭》详写____,略写____,这样更突出了_______________。
6、根据日积月累等完成以下内容。
(1)诗人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读《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我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张继用“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____。”展现了苏州城的动静之美;我们要牢记梁启超先生的嘱托“故今日之责任,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在生活中经常用到。有的同学不想学习只想玩游戏,我可以用陶渊明的诗句劝他“及时当勉励,______________”。有的同学浪费粮食,我会用朱用纯的名句劝说他“______________;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7、按照查字典的要求填空。(6分)
(1)“幽”这个字用不受查字法查______部,这个字共有_______画。
(2)“临”这个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靠近,挨着;2占据高处,对着下面;3来,到;4照着样子写和画;5快要,将要。请为下面此句中的“临”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居高临下( )夜幕降临( )行人临发又开封( )临街居住( )
8、按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填空。
(1)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________玻璃框里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___________。
(2)美哉,我少年中国,_________!壮哉,我中国少年,___________!
(3)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_________;诗中有愁:月落乌啼霜满天,__________;诗中有愿: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诗中有志: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
(4)朱用纯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和衣物:“一粥一饭,_____;半丝半缕,____________。”
9、课内阅读。
那是我第一次到母亲为我们挣钱的那个地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1】结合上下文解释“震耳欲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认真阅读选文第二自然段,用三个词语概括厂房内恶劣环境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重复连喊两声“妈——”,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我”看到母亲非常激动,所以反复呼唤母亲,希望唤起她的注意。
B.在拥挤、嘈杂的环境里,“我”无法确定哪个是“我”的母亲,所以重复两声“妈”的呼唤,语气中是带有疑惑的。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不能换成“看见我的母亲弯曲着瘦弱的脊背,头凑到缝纫机板上”?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最后一个自然段反复出现三次“我的母亲”,从中你感受到了“我”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品读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便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无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短文最后一句话,用上“正如……所言”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了说明“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这个观点,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列举数字
B.举例
C.打比方
【6】你喜欢哪种读书法?为什么?(可以是这篇文章中的,也可以是自己积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王凯准备做一次“读书方法介绍”的主题活动,根据他搜集的资料完成练习。
A.著名作家秦牧主张采取“牛嚼”和“鲸吞”的方法:既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的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两者要有机结合起来。
B.北宋文学家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对人则言语无味。
C.余秋雨说:“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D.刘心武说:“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来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觉得徒有其名,粗读可矣。”
【1】上面四则材料中,符合“读书方法介绍”这个主题的材料有( )(多选)
【2】请你再给王凯提供一则有关“读书方法”的材料。
______________
12、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野菊花
①过去,每到金秋时节,家乡的野菊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绚丽多彩,尽情绽放。放眼望去,那河沟沿、路边、田间地头,一簇簇、一片片的野菊花,挤挤挨挨,有黄的、紫的、白的,五彩缤纷。经过秋雨的洗礼,涤去尘灰,黄得灿烂,紫得嘹亮,白得耀眼,仿佛能吹出一首惊艳的曲子。那野菊花在秋风中摇曳,宛如万千蝴蝶在翩翩起舞,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清晨的野菊花是明媚的,它丰富的色彩足以与清晨的秋阳媲美,特别醒目。此时,碧水、蓝天、野菊花构成了秋天一幅极美的图画,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
②那长在田间地头平凡无奇的野菊花,当年在老百姓的眼里,可谓是乡村一宝,人们对它情有独钟,那野菊花不仅是好看的观赏花草,而且还是乡村中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中草药材。那时候的乡村缺医少药,野菊花功不可没,农户人家常年备用,药店常年收购野菊花干。据称,野菊花具有淡雅的清香,并含有腺嘌呤、胆碱、小苏碱和菊甙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降压、明目和防治冠心病的作用。乡村偏方也常用野菊花做成药枕,对辅助治疗高血压、神经性头痛、脑动脉硬化等疾病有一定的效果。
③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我们这些穷孩子绝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商机”。于是,我们在放学的路上,或是星期天、节假日经常结伴去采摘野菊花,采回后,将它精心晒干,卖给药店,换取零线,用以补贴家用或买些学习用品。尽管采摘一次能换回几角钱、甚至只有几分钱,然而,这对我们这些贫困的农村孩子来说,可谓是一边读书,一边干活赚钱,减轻家庭负担的最好回报。
④秋高气爽,秋风萧瑟,万物皆枯,百花凋零,唯有那野菊花迎着寒风,摇曳纤弱的倩影,精神十足,顽强绽放。“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野菊花那高雅妩媚的丰姿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由此可见,野菊花看似卑微,而出身却是不一般。百花凋谢菊姗迟,霜傲筋骨风吹挺。野菊花,不择环境优劣,不挑土地肥瘦,饱经雨露风霜,挺立身姿,迎风招展,一路欢歌,默默无闻地执着坚守在河边,在野地,在林间隙地,唱出生命的赞歌,释放着动人的清纯与美丽。
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像野菊花的傲骨和气节那样,敬畏这种接地气、不张扬、生生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人淡如菊,过一种淳朴的、平淡的、诗意的生活。
【1】下面几个词语分别概括了每一段的内容,请你对号入座。
A.赞菊花 B.采菊花 C.菊花美 D.菊花是宝 E.学菊花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2】为什么说平淡无奇的野菊花是“乡村一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野菊花在秋风中摇曳,宛如万千蝴蝶在翩翩起舞,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比作______,表达了作者对野菊花的______之情。
【4】联系上下文,说说“我们这些穷孩子”为什么“绝不会错过这难得的‘商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借菊花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积累一下你喜欢的词语。
我喜欢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
霍金少年时
霍金是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全世界知名的当代物理学家。
1942年1月8日,他在牛津诞生。十分巧合的是,这一天恰好是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
霍金的父亲弗兰克・霍金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和生物学家,母亲伊莎贝尔研究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他们非常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时候的霍金想象力非常丰富。一次,他竟然想出了11种能够出入自己房间的方法。平时,他还喜欢摆弄小玩意儿制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当他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时,他与几位同学找了许多种零件,组装了一台简易电脑,那台电脑还能回答问题呢!在当时,电脑可是个稀军物。所以,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轰动,许多人都争着去参观。
1959年,17岁的霍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有一次,老师布置了13道题,其他同学费了很大的カ气,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解出一两道题,而霍金一个上午便做出了10道题。在同学们眼中,他简直就是一个具有高智商的外星人。
霍金对当时学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十分厌恶,他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有一次,物理老师让他做几道题,他不但没做,还把错误标出来给老师看。老师看过之后不得不说:“霍金对这门课程比我了解得还多。
大学期间的霍金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爱好广泛。他喜欢古典音乐,对科幻小说也特别着迷。在划船比赛中,喜欢冒险的他还常常担任舵手呢。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小时候的霍金想象力非常丰富。 __________
(2)他与几位同学找了许多种零件,组装了一台简易电脑。 __________
(3)霍金对当时学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十分厌恶。 __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第6自然段中的过渡句。
【3】从哪几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霍金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多选)__________
A.他能想出11种出入自己房间的方法
B.他喜欢制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C.小学五年级,他与同学组装了一台简易电脑。
D.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牛津大学。
【4】你党得霍金的成功与什么是分不开的?你最佩服他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现代文阅读。
孔明智退司马懿
①孔明分拔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④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②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②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③,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中,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③却说司马炖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 ),焚香操琴。左有一量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座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黄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健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没①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孔明智退司马地》)
注释:①司马懿:统帅魏国重兵的大将军。②旌旗: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③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④汝:你。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四字词语写下来。
①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___________
②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第③自然段括号中应填入的词语是( )
A.笑里藏刀
B.狂笑不止
C.笑容可掬
D.哭笑不得
【3】以下选项对加点字词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题)
A.搬运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
B.将旌旗尽皆隐匿:隐藏
C.故作此态:因此
D.必有埋伏:必然
【4】孔明“空城计”奏效的原因是( )(多选题)
A.孔明经常使用空城计,早已成竹在胸。
B.孔明一收到军情就果断传令,军士们也很配合。
C.孔明大开城门,令魏军怀疑城中有埋伏。
D.孔明很了解司马懿,掌握了对手的心理。
【5】文段中为了突出孔明的智慧,运用的写人的基本方法有______(多选题)
A.选取了“空城计”这一典型事例。
B.写了众官在听到军情时的惊慌失措。
C.对孔明进行了神态、动作、语言描写。
D.对孔明一方重兵埋伏的情景进行了具体描写。
【6】官员们还有两个疑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为什么预料到司马懿一定会退兵?请你联系上下文,推测孔明当时是怎么想的,写出他对官员们的回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晚霞
夕阳、明月、繁星……它们是美丽的。曾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它们,可我却喜爱那晚霞。
那是一个晴朗的傍晚,我吃过晚饭,站在阳台上仰望天空。忽然在天边出现了一道红彤彤的晚霞,晚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了。一秒,两秒……顿时,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我聚精会神地望着,天空出现了两朵白云,可霎时间又被霞光染红了。它们向前移动,仿佛向我奔来。啊__这两朵红云前一朵像一只狡猾的狐狸__尾随在后的__不正是一只大老虎吗__我望着天空的造型__不由得想起了__狐假虎威__这则寓言__
我觉得好笑__但不一会儿__它们便都消失了。
在我的眼前又呈现出了一幅画面:一只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瞧,它身后还有几个小跟随者呢!
一时恍恍惚惚,又什么也看不清楚了。晚霞是不会永远留在天边的。它收起最后的霞光,消失了。我站在那里,久久不想离去,因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晚霞真美啊!
【1】照样子,写词语。红彤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恍惚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①聚精会神:________。
②恍恍惚惚:________。
【3】 “天空出现了两朵白云,可霎时间又被霞光染红了。”这句话说明晚霞的什么特点?
【4】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啊_____这两朵红云前一朵像一只狡猾的狐狸_____尾随在后的_____不正是一只大老虎吗_____我望着天空的造型_____不由得想起了_____狐假虎威_____这则寓言_____
我觉得好笑____但不一会儿____它们便都消失了。
【5】 “夕阳、明月、繁星……它们是美丽的。”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内容?请试着写一些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了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光高声朗读。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问题,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 )抓紧时间读书,( )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他都用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等符号,标明书中的重点内容,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对书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熹微:_______
孜孜不倦: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4】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____________
【5】文中的“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可用一个成语替换,这个成语是______
【6】毛泽东同志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请认真阅读短文后,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在括号里打“√”。
①很早就起床 ( ) ②抓紧课余时间 ( )
③高声朗读 ( ) ④读得特别认真 ( )
⑤边读边做笔记 ( ) ⑥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 )
【7】读了文章,毛泽东主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
17、阅读。
落花生(节选)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1】一家人在议花生时,所站的角度各不相同:姐姐、哥哥和“我”分别从花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而父亲则着眼于花生的______________。
【2】选文将花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比较,突出了_________。
【3】下列对父亲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喜欢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认为它们没有花生的果实好吃。
B.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C.父亲认为花生的内在很可贵,它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新鲜、美丽的果实露在外面,即使成熟了,也无声无息,不急于表露。
【4】你身边是否也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搭石》选段,完成练习。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 )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在选文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背对着背,往相反的方向走。( )
(2)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 )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家乡人常说过桥要快,走搭石要慢。( )
(2)走搭石太快,石头晃动得厉害,人就容易掉进水里。( )
(3)选文第1自然段描写了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体现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
【4】选文第1自然段先写一行人的动作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声音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_”这个短语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我们是从“_____________”这个短语知道的。
19、课外阅读。
故乡的雨
多少次梦见故乡的雨!什么样的雨呵?灰蒙蒙,牛毛般似有若无!串串珍珠跌落在肥大的芭蕉叶上!如倒提着的水桶,没头没脑地冲了下来!让台风裹着呼喊咆哮,吓哭了吃奶的婴儿!啊,朦胧中说不清楚。
小时候,最爱看下雨。眼瞅着热毒毒的天,忽然一阵风起,飘来如铅的黑云。人们奔走着喊道;“快落雨了!”晒谷的赶紧搬进箩筐;摆摊的马上躲进骑楼。我们乱跑着,让人推来搡去,又骂着“绊手绊脚”,还觉得有趣得很。雨点打在发烫的路面上,不知是冒尘土还是冒白烟,带一股辣鼻子的“地气”。不一会儿,地上便淌着浅浅的河流,大颗的雨点撞在水面,炸开了,却似朵朵盛开的玉兰—倘若世上真有那样一种透明的玉兰,转瞬之间,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看看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了,只有路两边窄窄的阴沟里奔腾着流水,那流水喊着唱着,何等欢快!妈妈,海龙王发怒了,雷公电母摇着黑旗……我想,小沟里的流水一定是小喽罗,跟着雷公电母呐喊助威的。我在骑楼下看得入神。二姐从屋里走出来对我说:“小弟,我说个谜语给你猜:千条线,万条线,下到河里看不见。”嘿,她还以为我没猜过呢!头一次我就猜着了。我得意地说:
“谁不知道,下雨呗!”二姐并不沮丧,拉着我的手:“你看!”真的,多么奇妙的景象:雨丝忽闪忽闪,真如“千条线,万条线”,不,简直是千根银丝,万缕白线!我真喜欢这凉丝丝的丝绒世界!
可惜,雨渐渐小了。不过,雨的神采并未消减。此时,它让人品味出一种韵味,这韵律生动而诱人。屋檐下淅淅沥沥,点点滴滴。听,丁丁,冬冬,玲玲……有如童话里的十音钟!在漆黑的夜里,这是守护神的足音吧?乖乖,他轻轻地走过来,又缓缓地走开去。我于是喜欢在雨中酣然入梦乡,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儿!童话里的十音钟,守护神的足音,美妙如天籁!不,是慈祥、温和的母亲唱着催眠曲。啊,童年时代无限美好的时光!
【1】给加点字注音:
天籁(______)惬意(______)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______)的芭蕉(______)的玉兰(______)的路面
(______)地冲下(______)地说(______)地走开
【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一个比喻句,句中作者把__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___。
【4】第二自然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雨来时,人们_____________的样子。
【5】本文作者用描写故乡的雨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训练场(按要求完成句子)。
(1)在一个刮着风又纷纷扬扬下着大雪的日子里,已经显得苍老的父亲睡觉的时候,在自己的被窝里发现了热水壶。(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壶伴着父子走过冬天。(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子放错了热水壶。
①“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②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
22、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从提供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词语:满怀期待 忐忑不安 垂头丧气)
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题目:我得到了
要求:在横线上填一个适当的词语,如“表扬”“锻炼”“理解”“教育”“关心”“教训”等,把题目补充完整。通过一件事来写。注意围绕中心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做到语句通顺、前后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