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合适的一项是( )
【情境】二十多年前,旅居海外多年的著名作家梁实秋刚回到台北的时候,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实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八点睡觉,天不亮,四点就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期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深夜十二点吃宵夜。梁实秋吃了几顿,受不了了,他对大家说了一向话,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怔了半晌,都笑起来,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请梁实秋吃宵夜了。梁实秋对大家说了什么呢?
A.谁请我吃宵夜,我就回请他吃早点。
B.我不熬夜,今天是最后一次参加聚餐。
C.我们吃饭太晚,以后提前些吧。
D.你们太不了解我,这么晚吃饭,我可受不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炙手可热的“双十二”促销活动让网络卖家大赚一笔。
B.莫言小时候每次去集上听书回来,都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母亲听。
C.连续多日的雾霾让全国各地的交通事故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D.扬州每年都在植树,润扬森林公园的树木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们也回来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来源于他的《桃花源记》。
B.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北方尤为盛行。
C.《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4、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与国际接轨”成为一个自强不息民族的必然选择。
B.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世界记录保持者陈妍和吴艳艳形成双保险,令其他好手不能望其项背。
C.老百姓常说,父母如果时时处处以孝为先,给孩子做出好榜样,孩子必须在相濡以沫中受影响。
D.她霍地站了起来,旁若无人地走出了演讲大厅。
5、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6、默写填空。
(1)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5)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一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崔颢的《黄鹤楼》中写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晏殊的《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班级开展“我爱名著阅读”读书交流会,请完成下列问题。
(1)《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有哪些精神和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2)仿照下面《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根据你的阅读,巧选角度(作品的内容、意义、写法、语言等),也拟写一则书评,不少于50字。
书评例:《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本真实描述红色中国的著作。埃德加·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点一滴,描绘了坚忍不拔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英勇卓越的革命斗争,以及熠熠生辉的革命理想。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冰为什么那么滑
①北京冬奥会让世界人民大饱眼福。短道速滑紧张刺激,运动员在弯道超越时的身姿可谓风驰电掣;花样滑冰高贵优雅,运动员在冰面起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②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光滑的冰面。
③然而,冰为什么那么滑?
④这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却因扰了科学家多年。
⑤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让物体变滑,油、蜡、水等润滑剂是最佳利器。它可以降低物体间的摩擦。而冰面之所以能够那么滑,正是因为有水作为天然润滑剂。当我们进行冰上活动时,实际上是站在冰最上面一层具有流动性的水膜上。
⑥可是,这层水膜是从哪里来的?
⑦19世纪50年代,科学家詹姆斯·汤普森提出,如果给冰施加压力,冰的熔点就会降低。也就是说,“冰在压力下会融化”。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乔利将这个规律与滑冰联系起来,认为当人站在冰面上时,身体对冰面产生的压强会使冰的熔点低于0°C,让冰的表面融化,形成一层具有润滑作用的水膜,使冰面变滑。如果穿上有薄薄冰刀的滑冰鞋,那么施加在冰上的压强会更大,冰的熔点就会下降得更多,从而使得穿着冰鞋的运动员可以在冰面上肆意滑行。
⑧然而,这个假说也有站不住脚的地方。
⑨据计算,穿着冰鞋的成年人会给冰表面施加超过标准大气压400多倍的压强,能使冰的熔点降到-3.5°C。可是,在冬奥会比赛中,短道速滑、速度滑冰等项目的冰面温度甚至低于-5°C,单纯依靠压强并不会使冰面融化。更不用说东北地区户外气温甚至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⑩可事实并非如此。
⑪1939年,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弗兰克·鲍登和T·P·休斯提出,冰表面的水膜是因为摩擦生热导致冰融化的结果。他们认为,滑冰时冰刀与冰面的快速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是冰面融化形成水膜的主要原因。
⑫可惜,后来人们证明,摩擦产生的水膜厚度明显小于冰面本身较为粗糙部分的厚度。这说明摩擦产生的水膜甚至不能填满冰层表面的“小水坑”,也就无法提供有效润滑作用。同时,摩擦生热产生水膜的说法也无法解释很多人在冰面上没有剧烈运动产生摩擦,仍然因为冰面很滑而摔倒的现象。
⑬随后,新的假说出现了:冰的表面会不会本身就存在一层水膜?
⑭1987年,科学家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发现,冰面上应该存在一层非常薄的水分子层,厚度约在100纳米量级。这一发现证实了冰的表面确实存在着一层准液体。
⑮当水结冰时,每一个水分子都会通过氢键抓住其周围的水分子,形成晶体结构。但是表层的水分子周围缺少其他水分子,因此没有办法形成如冰块内部那般规则的结构,只能杂乱无序地“游荡”在冰表面。一些研究团队甚至模拟出了水分子是如何在冰表面“游荡”的。
⑯一项发表于《自然》杂志的研究显示,科学家通过设计一种可以“听”的测力仪,能够测量这层准液体的力学特性,并从微观角度探讨冰为什么滑。这套测力仪由类似音叉的装置和毫米大小的玻璃珠构成。在实验中,玻璃珠会像一个小冰刀一样,以几十微米的距离尺度在同一区域的冰面上滑行。用来振动的音叉上附有一个加速器,可以测量玻璃珠的振荡振幅,从而计算出玻璃珠和冰之间的摩擦系数。
⑰最终,科学家发现这层准液体并非简单的水,而是水和微小碎冰的混合物。它像油一样黏稠,具有黏弹性。科学家认为,这正是冰为什么滑的秘密源头。
⑱当然,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的存在也让运动员如虎添翼。我国科学家发现,水膜中的微小碎冰充当了轴承滚珠的角色。当运动员脚踏冰刀飞速滑过时,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使得这些微小碎冰像珠子一样被捏爆,释放出来的液态水增加了原本的水膜厚度,使冰变得更加滑。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活中,油、蜡、水等润滑剂是让物体变得光滑的利器。
B.北京冬奥会比赛场地的冰面依靠压强和摩擦产生的热量可能使冰面融化而变得光滑。
C.研究证实,冰在压力作用下会融化,只要对冰面产生了压强,冰面就会融化。
D.冰上竞技运动中,冰刀产生的压强作用,能捏爆水膜中的微小碎冰,从而增加水膜厚度。
【2】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北京冬奥会上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引出问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B.文章从19世纪50年代说起,到今天的最新发现,采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
C.文章第⑯段借助发表于权威杂志《自然》研究实验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第③、⑥、⑬段分别用“为什么”“哪里来”“会不会”三个问题串联全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3】结合内容分析第⑼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依据这个假说,东北的冰面应该难以融化形成水膜,也就很难在上面滑行了。
9、按要求作文
在初中的生活之旅中,随处可见的幸福画面让我们驻足流连。幸福不光降临在别人身上,同样也存在于我们身边。
请以“幸福在身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级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