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尝与诸小儿游”“尝”的意思是:( )
A.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B.经历,体验。
C.曾经。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和偕 闪烁
B.蚊帐 警戒
C.晌午 推侧
D.开僻 朦胧
3、拼音小关卡。用“√”标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涟漪(yī yǐ) 主宰(zhǎi zǎi)
腔调(kōng qiāng) 凌乱(lín líng)
掂量(diǎn diān) 勾当(dāng dàng)
4、下列词语不属于同类的一项是( )
A.嫩绿 粉红 金黄 湖蓝
B.玫瑰 牡丹 海棠 茉莉
C.碰钉子 破天荒 敲边鼓 墙头草
D.眉清目秀 浓眉大眼 明眸皓齿 唇红齿白
5、当好朋友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时,我们夸赞他时可以选用的词语是( )
A.破天荒
B.挑大梁
C.占上风
6、下列对带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齐头并进:文中指浪潮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
B.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抱负:文中指周恩来有远大的志向。)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可惜。)
D.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少女:小女儿。)
7、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梅兰芳的品质高尚,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义凛然
B.志存高远
C.铁面无私
8、先补充词语,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填序号)
①提( )吊( )②慈( )善( )③( )( )玉立
④( )眸( )齿 ⑤ 膀大( )( )⑥ 老态( )( )
⑦( )( )百中 ⑧威( )凛凛 ⑨文( )彬彬
(1)形容人心情的词语是( )。
(2)形容老人的词语是( )。
(3)形容女子美丽的词语是( )。
(4)形容人射箭技术高超的词语是( )。
(5)再写出两个和⑧⑨结构相似的词语( )( )。
9、课外阅读。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鉴”的意思是________;“徘徊”的意思是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问它(方塘)怎么会这样的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地流来。_______________
【3】你对诗句中的“活水”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信息类阅读:阅读《红蚂蚁》。
红蚂蚁
法布尔
①在一片废墟上,有一处地方是红蚂蚁的山寨。红蚂蚁是一种既不会抚育儿女也不会出去寻找食物的蚂蚁。它们为了生存,只好用不道德的办法--绑架黑蚂蚁的儿女,把它们养在自己家里。这些被它们占为己有的蚂蚁,就永远沦为了奴隶。
②夏天的下午,我时常看见红蚂蚁出征的队伍,这队伍大约有五六码长。当它们看见有黑蚂蚁的巢穴时,前面的队伍出现一阵忙乱。几只间谍似的蚂蚁先离开队伍往前走,其他蚂蚁仍旧排好队伍不停地蜿蜒前进,有时候有条不紊地穿过小径,有时候在荒草的枯叶中若隐若现。
③它们终干找到了蚂蚁的巢穴,就长驱直入地到小蚂蚁的卧室里,把它们抱出了巢。在巢内,红蚂蚁和黑蚂蚁进行了一番激烈的厮杀,最终黑蚂蚁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让强盗们把自己的孩子抢走。
④我再讲一下它们回去的路上的情形吧。
⑤有一天,我看见一队出征的蚂蚁沿着池边前进,那时刮着大风,许多蚂蚁被吹进池塘,做了鱼的美餐。这一次,鱼又多了一批意外的食物——黑蚂蚁的“婴儿”。显然蚂蚁不像蜜蜂那样,会选择另一条路回家,它们只会沿着原路回家。
⑥我叫小孙女拉茜帮我监视它们。她喜欢听蚂蚁的故事,也曾亲眼看到过红蚂蚁的战争。天气不错的日子里,小拉茜总是蹲在园子里,瞪着眼睛往地上张望。她很高兴地接受了我的重托。
⑦有一天,我在书房里听到拉茜的声音:“快来快来!红蚂蚁已经到黑蚂蚁的家里去了!”
⑧“你知道它们走的是哪条路吗?”
⑨“是的,我已经做了记号。”
⑩“什么记号?你怎么做的?”
⑪“我沿路撒了小石子。”
⑫我急忙跑到园子里。拉茜说得没错,红蚂蚁们正沿着那一条白色的石子路凯旋而归呢!我用一片叶子截走几只蚂蚁,放到别处。这几只蚂蚁迷了路,其他的凭着它们的记忆顺着原路回去了。红蚂蚁并不是像蜜蜂那样,会辨认回家的方向,它们是凭着记忆回家的。所以,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天几夜,但只要沿途不发生变化,它们照旧回得了家。
【1】这篇文章是法布尔写的。选自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寨”本义指在山中的险要之处,本文指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概括二、三自然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联系全文内容概括红蚂蚁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文章后.哪些地方你还不理解?请你在文章的旁边做好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学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组织了很多个课外兴趣小组。请根据下面的图表,回答问题。
兴趣小组 | 活动时间 | 参加条件 |
围棋小组 | 周二、五下午 | 限有一定的围棋基础者参加,且每周的两次活动都必须参加 |
游泳小组 | 周五下午 | 凡有兴趣者都可参加 |
足球小组 | 周一、三、五下午 | 报名后,无特殊情况,每周的三次活动都必须参加 |
科技小组 | 周五下午 | 仅限五年级以上同学参加 |
【1】学校开设的课外兴趣小组有_________小组、________小组、________小组和_______小组。
【2】正在上四年级的小明可能无法参加__________小组。
【3】四(1)班的王亮同学只有周五有空,他能参加的小组有______________小组。
【4】小李没有学过围棋,周二、周五也有时间,他能参加围棋小组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茶杯与茶壶》,回答问题。
①一位深感失望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对住持释圆和尚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习丹青,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能令我满意的老师,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
②释圆听了,淡淡一笑说:“老僧虽然不懂丹青,但也颇爱惧一些名家精品。既然施主画技不比那些名家逊色,就烦请施主为老僧留下一幅墨宝吧”年轻人精神一振,问:“画什么呢?”释圆说:“老僧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尤其喜欢那些造型典雅古朴的茶具。施主可否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年轻人听了,信心十足地说:“这还不容易?”于是铺开宣纸,寥寥数笔,信手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典雅的茶杯。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流出一道茶水来,注入那茶杯中。
③年轻人沾沾自喜,问:“这幅画你满意吗?”释圆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你画得不错,但还是有失偏颇,将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说:“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杯往茶壶里注水的?”
④释圆听了,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呢?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
【1】摘录文中描写年轻人神态或内心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股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与经验。”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不用搀扶
①伊扎克·帕尔曼是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家。他在4岁时曾患小儿麻痹症,落下终身残疾,因而无法站立演奏,但他却以超常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大师。
②10月23日晚,我带着好奇走进人民大会堂,和朋友一起一睹小提琴家的风采。当帕尔曼出现时,我怦然心动。他拄着双拐,艰难而又自信地走上了台。拐杖加上小提琴,这就是帕尔曼的形象吗?从他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视线就像被磁铁吸引,再也没有离开过他。
③没过多久,座无虚席的万人大会堂里便响起了帕尔曼那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声,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时而悠扬婉转……
④一曲终了,一个感人的镜头在舞台上出现了:只见帕尔曼用拐杖支撑着身体试图站起来向观众致谢,可是不管他如何使劲儿向上支撑,都没有成功。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一次、两次、三次,整个身体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离开座椅。帕尔曼笑了笑,平静坚毅,甚至带一丝歉意。他的同伴,他的观众,热切地望着他,大会堂里静极了。当他第四次挣扎着站起来的时候,全场先是寂静,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⑤乐队里的百双眼睛,大会堂里的万双眼睛,都默默地注视着帕尔曼不用搀扶站起来的全过程。这位音乐家的感人之处,不仅是他的琴声,更是他的人格力量。人们为他的琴声鼓掌,更为他的“不用搀扶”鼓掌。
⑥望着舞台上的帕尔曼,我万分感慨。在漫漫岁月中,我们也许都会遇到跌倒的时候,但愿那时,帕尔曼会给我们力量,使我们有勇气说:不用搀扶!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座无虚席:______________
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从“时而舒缓轻吟,时而高昂跳跃,时而悠扬婉转……”这句话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____”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_____比作______。由场内气氛的变化,可以体会到此时观众的心情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一个感人的镜头”指的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②段和第④段画“﹏﹏﹏”线的句子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描写了帕尔曼,表现了帕尔曼____________的特点。
【6】第⑤段中的“不用搀扶”有两层意思,你认为这两层意思分别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写出自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0分)
美国历史上留下不朽功绩的第十六任总统林肯,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学做家务活儿,10岁时就和父亲一起伐木盖房,开荒种地,顶一个全劳力了。( )家境贫寒,又经常迁居,( )林肯志向很高,求知欲非常强烈,一心想成为个“学问人”。林肯上学期间,断断续续加起来不足一年,他是靠自学成才的。
林肯七八岁时就养成了练习写字的习惯。没钱买文具,就以沙地、石板为纸,以小树枝、木炭为笔,写了擦,擦了写。10岁以后,林肯同书籍交上了朋友,每次随父亲外出种田,怀里总揣着本书。中午休息时,他坐在树下边吃干粮边埋头读书;晚上,家里没有蜡烛,就借火炉里发出的亮光读书。
林肯不仅爱读书,而且爱思索。他表弟这样描述林肯:“大家同读一本书,惟独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谁有权利提出控诉?是印第安人还是黑人?随后就在玉米地里大家议论。”
除了书本,林肯还通过其它途径学习。他家里的信和邻居的信都归他写。这也是他练习书法和作文的机会。他时常徒步三十英里,去法院听律师们演说,学习演说的本领。
林肯成年后,做过许多工作,( )什么时候,他( )争分夺秒,见缝插针,刻苦自学。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20多年锲而不舍的学习使林肯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林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在括号里。(每空0.5分,共2分)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无论……都……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每个1分,共3分)
贫穷—— 思考—— 坚持不懈——
(3)“见缝插针”在这篇短文中的意思是说林肯 。(2分)
(4)填空。(每空1分,共5分)
林肯一心想成为 的人。没钱买文具,他就 ;为了锻炼书法和写作能力,他 ;为了学习演说的本领,他 。经过不懈努力,林肯终于成了 的人。
(5)用“ ”画出文中两处过渡句。(每处1分,共2分)
(6)短文中多次提到林肯家境贫寒,这是为了说明 。(2分)
(7)短文作者最可能的写作意图是:( )(把序号填进括号里,2分)
a赞扬林肯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b说明林肯聪慧过人。
(8)读了这篇短文,你能联想到谁?请写出他的名字,以及让你想起这个人的理由。(2分)
15、综合性学习。
班里准备开一个历史人物故事会,要求每位同学讲一个历史人物故事,如负荆请罪、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等,请根据自己要讲述的内容完成信息卡片,以此来帮助你在故事会上发挥最好的水平。
故事的名称:_________ 主人公:________ 故事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6、修改病句。
1.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激烈的掌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暑假即将到来,班主任反复强调要防止不发生溺水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用错的标点。
巨人见身边有一把斧头,就拿起斧头。对着眼前的黑暗劈过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8、修改下面一段话。
到了“六一”儿童节前,我们班的同学准备了精美的节目,准备在文艺联欢会上大显身手。许多同学为了准备累坏了节目,还好有李老师的鼓动,大家才坚持下来。表演那天,同学们唱起了优美的歌和舞蹈,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习作。
我的
要求:1.这次习作要求是写一个人,可以写你的朋友、家人、老师等。2.把这个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事写下来。3.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