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
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鲜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
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连云港桃花坞桃花盛开的时节,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B. 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名副其实,所以不曾遭受非议。
C. 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的时候,整个晚会现场出奇的安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D. 在那个安静至极的地方呆了这么长时间以后,马达的声音真有点震耳欲聋。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黄河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
B.学业水平考试只能带身份证、准考证、橡皮擦、2B铅笔及当堂考试必须的文具进考室。
C.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武冈的经济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好。
D.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纠正,其根本原因是不正之风在作怪的结果。
4、下列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车站食堂,小学徒克利姆卡愿意倾听保尔的诉说:工人格拉莎愿意帮他看锅炉,让他早点睡觉。
B. 谢廖沙是保尔童年时朋友。苏维埃政权成立后,他加入红军,后在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
C. 保尔在伤寒病愈后,来到葬瓦莉亚等烈士的公基前悼念战友,在沉思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D. 保尔完全瘫痪、双目失明后,他从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一直努力、奋发向上,用坚强的革命意志与病魔和困难作斗争。
5、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清代刘邦彦评论此诗“气势在‘蒸’‘撼’ 二字”,试从炼字角度任选一字分析其妙处。
6、默写。
(1)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_ 。(李贺《雁门太守行》)
(3)_____________,猿鸟乱鸣;___________,沉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诗经·邶风·式微》)
(5)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9)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 ,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1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12)《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3)《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 (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提到“ ”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是做人的根本,必须从小培养。
(2)《傅雷家书》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问题。为下列连上正确的线。
待人 严谨
做事 得体
礼仪 谦虚
(3) 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作者是 。
(4)阅读下面语段,写出你的感想。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 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背诵,执笔为文,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然亦重读书,而近代 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入手。莫泊桑起初请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 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家就都模仿雨果。
——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感想:
8、阅读下面马学军的《彩色端午》一文,回答小题。
①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端午是一年中最美的节气:驱邪艾蒿是翠绿的,饱满豌豆是浅绿的,成熟小麦是金黄的,酸甜杏子是鹅黄的,晶莹樱桃是鲜红的……一切都是缤纷斑斓。不过,色彩最艳丽的是五彩线、香包。端午前夕,母亲会用红、黄、蓝、绿、紫等5种颜色的线做成流苏,系在香囊上,再把这五根线混在一起,搓成细花线,绑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脖上。过节时,小伙伴个个都美得心花怒放,不停地比谁的五彩线好看,谁的香包更香。我好奇地问:为什么端午节要系五彩线、带香包?母亲说:五彩线是长命缕,香包是去秽包,带上它就会一生平安。
②当然,孩提时端午节最吸引我的除了这些饰品,更多的还是吃。那时农村条件不好,自家家禽下的蛋舍不得吃,都拿到街上卖掉换油盐酱醋了。但每年端午节前,母亲都会悄悄攒下一些,攒够了,就用盐水和成泥巴把蛋包裹起来腌上。等端午一到,就可放开肚皮大吃一顿了。虽然后来我走出故乡,品尝过各具特色的端午小吃,但我觉得最好吃的还是老家的柴鸡蛋、柴鸭蛋。剥开蛋壳,雪白的蛋清裹着油亮的蛋黄,那沙沙的咸香味至今想来依然唇齿留香。
③端午的饰物、食物都是有颜色的。它们散发出的不仅是浓浓的香味,还有浓浓的乡情。
④像我父母亲那一代没有读过书上过学的农村老人,对这个古老节日也是一知半解。他们不知道屈原是哪朝哪代人,不知道他的政治理想,不知道他会吟诗作赋,他们只知道屈原是个清官,因为遇到了一个昏君,报国无门就在五月五日那天投江自尽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一天祭奠他、纪念他。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饱含的情感却是真挚而深远的。
⑤长大了,才渐渐知道端午的由来。刚正不阿、志洁行廉的屈原要行君子之道,修明法度,救国治乱,然而真诚的梦想敌不过权臣的谗言和君王的疏远,当一腔抱负付之东流时,他便让理想主义的悲情色彩在个人身上做到了毫无保留的践行。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郢,屈原悲愤难抑,写下“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伤怀永哀兮,汨徂南土……”后怀石投江,以身殉国。志不达,毋宁死,这是一种何等坚定、毫不妥协的精神?原来,端午的底色是白的,这是骨头的颜色:坚贞不屈;这是人格的颜色:高洁无瑕。感念祖先给我们创造了这样一个融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它内涵厚重,延绵不绝,成为一种照亮世道人心的火红的颜色。
⑥可我们不无悲凉地发现,端午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正渐渐失去蕴涵,沦落成商家的促销噱头,孩子们似乎也感受不到这个节日承载的文化和意蕴。更不堪的是,竟有人不断拿端午说事,拿屈原开涮,甚至有80后作家妄言屈原“在今天不过是‘三流网络作家’”“根本不值得用一个传统节日来进行纪念”,因为“屈原性格方面有缺陷,文学成就被高估,业务能力很一般,思想觉悟待提高,炒作无度不靠谱……”
⑦老舍先生曾说:“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这是我听到这些妄言后心中首先响起的声音。如此轻狂无知,破坏的何止是公序良俗?它亵渎的是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水深则流缓,多难能兴邦。屈原忠于故国的高尚情操、心系民生的仁爱情怀、纯美无瑕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追梦途中必不可少的品格。我们怎能让这样的民族先贤蒙受暗哑的灰尘?
⑧要过端午了,让我们虔诚地追思汨罗江中的那个英魂,聆听诗人2000多年前的吟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这才是那光耀千载的精神之火,润泽心灵的最为浓烈的颜色!
⑨让我们再用屈原《招魂》中的话道一声:“魂兮归来!”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写了彩色端午哪些方面的色彩。
【2】简述第③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3】细读文章,试探究文末“魂兮归来”的深刻含义。
【4】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有错误的一项。
A. 全文论证思路:儿时端午印象——长大后对端午的理解——因端午被亵渎引发感慨。
B. 第⑤小节画线句中的“一种照亮世道人心的火红的颜色”具体指的是“端午节日”。
C. 第⑦小节画线句用反问增强语气,为屈原被亵渎鸣不平,进一步突出端午的意蕴。
D. 第⑧小节画线的诗句集中表达了屈原爱国爱民、孜孜求索、英勇刚强的精神品格。
9、请以“行者的歌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县(市、区)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代替;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