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州2025届高三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共2题,共 10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进于城北治  ②以其曰武七  ③以实言对

B.①杀鸡用牛刀  ②惧有伏   ③积土成山,风雨兴

C.①再拜去   ②泉涓涓始流  ③酌贪泉觉爽

D.①臣奉养无主  ②家叔余贫苦  ③臣险衅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故臣而自利 ②闻道③其君者也##dot## ④不难得之货⑤无恶之心

⑥与越人战 ⑦常于几成而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①⑦/②⑥/③/④⑤

C.①⑦/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②③/⑦/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带有强制性的,是惩恶于已然。

C.“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D.“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的,二者都带有制度性。

B.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具有一定的意义。

C.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越性。

B.“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宁。

C.儿子辱骂父亲这一例子阐明了“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圣人制“五礼”“五刑”就这点看,“礼”“法”功能制度相同,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4、补写下面的空缺处。

(1)《阿房宫赋》中,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的语句是:“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_________

(6)《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语句是:“_____________

(7)《阿房宫赋》中,杜牧总结六国与秦灭亡原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8)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_______________

(9)《阿房宫赋》中,简述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项羽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 

(1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善用比兴。《卫风·氓》中以桑树起兴,以“_______________”写女子年轻时貌美容颜亮丽,以“_______________”写到体衰色减,进而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赤壁赋》中“蜉蝣”一句大体相同,都是以微小生物来表明生命的短暂。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手法展现阿房宫宫殿楼阁接连不断、高大雄伟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礼运(节选)》中,孔子描述的“大同”理想境界中提到了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所安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⑶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拟行路难》)

7、依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诸候的子孙对先辈辛苦开辟的土地毫不珍惜,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楼梦》中的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醒他“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君臣二人因此共创贞观盛世。

8、(1)《山居秋暝》中表现诗人决心远离官场,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3)李白《将进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4)《燕歌行》用边塞的阴惨景象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凄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诸子登岘山》中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

(1)或因寄所托,____________。(《兰亭集序》)

(2)____________,死当结草。(《陈情表》)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____________。(《过秦论》)

(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5)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蜀道难》)

(6)屈原忠直耿介,不愧“正则”之名,他极力批判那种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行为,所谓“背绳墨以追曲兮,____________”。(《离骚》(节选))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柳中庸是柳宗元的族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在今湖南省境内)。这首诗即作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弹筝和诗人听筝时的感受,“悲怨”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诗歌巧妙地将筝声与春风、柳树、花鸟等自然景物结合起来描写,以形写声。

C.尾联紧承颈联而来,描写诗人送别柳宗元的场景,自然收束全诗,情感直露。

D.诗歌围绕“听筝”行文,层次清晰,前两联侧重写“声”,后两联侧重写“情”。

【2】诗歌的颈联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曰:“饭疏食,饮水子,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1概括第一则材料中孔子的追求。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儒家的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①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潜)

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③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

④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

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

⑦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七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 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