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要建立围绕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为加快建设美丽嘉兴提供有力支撑。
B. 为确保灾后无大疫,温州疾控系统累计组织了778支应急队伍、超过2700余专业人员奔赴一线,在受灾区域喷洒药剂、杀菌消毒,清理卫生死角。
C. 由于规模巨大的土木水利工程,迅速提升了良渚社会生产力水平,也极大提高了良渚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催生出了灿烂的良渚文化。
D. 城乡融合发展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2、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 )
A.8 B.10 C.12 D.14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标志着“南京1937”真正成为人类记忆的一部分。
C.交通部发布了《驾驶员素质教育大纲》督促驾驶员牢记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和提前预防,以保证平安出行。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乡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云“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一个领导者应是一个高瞻远瞩者、见微知著者,如果不能曲突徒薪,何以体现领导者的价值?
②湖南宁乡遭遇特大暴雨袭击,受灾严重;全省人民毁家纾难,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给灾区人民带来无限温暖和抚慰。
③比娅芙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歌手,其唱腔穿云裂石,既峭拔激越,又明亮,那如同龙吟虎啸、行云流水的音韵,使人听来心旷神怡。
④茫茫往古,继往来今,上下三千余年,兴废百千万事,光风霁月之时少,阴雨晦暝之时多;衣冠文物之时少,干戈征战之时多。
⑤由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角色变迁教育势在必行,优秀的管理者是因人成事的,重要的是“人”,如果能将注意力放在“人“上,角色变迁就成功一半了。
⑥小李虽然也是画家中的青年才俊,也不得不佩服眼前的这位老画家,几根简单的线条,花鸟便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小李胸中顿时产生登高自卑的感觉。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后一处典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A.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明自己虽老,但不忘为国效力。
B. 作者借廉颇虽老还有人想起用,但又遭小人破坏的故事,表达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愤懑心情。
C. 表示今天再也找不到像廉颇这样的大将的痛惜心情。
D. 怀念廉颇,吊古伤今,渲染一种悲壮苍凉的情绪。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责任与情感是共生关系,情感是形成责任的动因,而责任是情感的升华。责任情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反思以及对责任伦理的感性认识在精神世界中的结合。责任情感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指引人对自我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道德思索、评价与价值判断,强调的是人对社会责任的心理趋向、概念理解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情怀。责任情感不仅包含了客观社会关系中传统道德伦理对人们的责任要求,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原有的主观道义责任。在关于责任的探讨中,无论以如何完善的制度对社会责任加以规定,从执行层面而言,根本上仍然是道德情感催生社会责任。责任情感长久浸润和支撑着青年担当社会责任,是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各项实践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源于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管理、控制和支配作用,青年自觉接受社会责任教育是其调动情感、主动接纳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的结果。
责任具有多重属性,涵盖了家庭责任、自我责任、工作责任等多种内容,而社会责任情感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情感,是对其他具体责任的内在整合。如果责任情感仅局限于某一狭隘的范围,这表明人尚没有完全脱离群体性动物的单体本能。责任情感应贯穿于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青年将社会责任意识向实践转化,青年担当社会责任必须要涵养责任情感。从当前来看,新时代青年拥有良好的责任情感,能够自觉遵守公共规则,对不良道德现象持否定态度,并身体力行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部分青年在存在无限机遇的时代环境中却“躲进小楼成一统”。在一项关于“当代年轻人快乐的主要来源”的网络评选中,年轻人最喜欢的10件事为“磕CP”、点外卖、追星、喝奶茶、打游戏、赚钱、熬夜、吃火锅与睡觉等。这一结果充分表明部分青年社会责任的缺失及对担当社会责任的懈怠。
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情感是促使青年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首先,需以榜样示范教育培育青年的责任情感。但凡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往往都有着深沉而强烈的责任情感。那些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辛勤耕耘的拓路者的事迹是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情感教育的宝贵资源。其次,要坚持以情感人、以史育人,善于利用红色文化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要坚持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鲜活的革命历史,展现革命英烈敢于牺牲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让青年在重走革命圣地、观览革命文化展演、慰问老兵烈属的过程中增强对革命历史的情感体验,拉近青年与历史的心灵距离。最后,注重感恩教育。涵养青年的感恩之心将使青年正确认识索取和回馈的关系,在感恩情感的激励下,青年将回归现实生活,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感恩教育是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要坚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育原则,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在知、情、意、行的结合中感恩社会、担当责任。
(摘编自郑士鹏、单宁珍《青年社会责任教育的实践理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责任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理性反思和对责任伦理的感性认识,属于精神范畴。
B.责任情感可以指引人进行道德思索、评价和价值判断,引导人们在现实社会的行为。
C.责任情感既包含传统伦理道德对人们的责任要求,也包括人们原有的主观道义责任。
D.责任情感是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中的基础环节,并且应贯穿这一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概括了责任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并引出对责任情感内涵的阐释。
B.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情感的现状,具有现实指向。
C.文章论述如何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情感时,介绍了三种途径及相对应的具体形式。
D.文章紧扣青年社会责任教育实践中的责任情感展开论证,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对家庭、自我、工作等的责任,便是拥有了社会责任情感,因为社会责任情感是对具体责任的内在整合。
B.部分青年社会责任的缺失或者对担当责任的懈怠,根本上是因为其内在情感中缺失了责任情感的支撑,道德情感淡漠。
C.情感催生责任,那些对社会、民族及人民拥有深沉的爱的人,往往会对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D.感恩教育是情感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 ,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青年责任情感的途径中最为重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最能表明作者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情共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以物是人非来抒发亡国之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同但喻体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默写:
①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
⑥《赤壁赋》中引用 曹操在《短歌行》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⑦天姥连天向天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宁愿一面忍受委屈,压抑心志,一面“_______”,是因为他明白,“_________”,本就是受前代圣贤嘉许的。
(2)《卫风·氓》里,女主人公以比兴手法暗示凡事都有边际,愁苦也该有个尽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描写行人由秦入蜀,山高路险内心惊悚叹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使至塞上》中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将去之地,描写景物为离别创设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的标准与师者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词人见洞庭月夜美景而心旷神怡,美妙的情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茶诉诸笔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在《登高》中,“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诗人杜甫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6)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应当爱惜六国的人民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_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他认为《离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两组对比,对其创作主旨和表达的意义进行赞美。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3)音乐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感受,但要用语言美来呈现并不容易,唐朝诗人们常用比喻的手法来描摹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比喻来表现音乐的佳句。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
欧阳修
春云淡淡日辉辉,
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前逢太守,
篮舆①酊插花归。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①篮舆:竹轿。
(1)“草惹行襟絮拂衣”是写春景名句,试析“惹”与“拂”两字使用的妙处。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后两句分别是如何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初,燕将攻下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今死生荣辱,尊卑贵贱,此其一时也,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戮,公闻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孰计而审处一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束缚桎梏,辱身也;此三行者,乡里不通也,世主不臣也。然而管子并三行之过,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为伍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邻国。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B.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C.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D.今燕王方寒心/独立大臣不足恃/国弊祸多/民心无所归/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或谗之”与“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两句中的“或”含义不同。
B.“为天下戮”与“为天下笑”(《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为”含义相同。
C.“桎梏”即脚镣和手铐,文中的意思是(管仲)被恶名缠绕,无法施展才华。
D.“伯”通“霸”,“伍伯”,就是“春秋五霸”,“伍伯首”文中指齐桓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中鲁仲连指出燕将发一时的激愤,为臣不忠,舍身亡城,以致无功无誉,这样做是不明智的。
B.鲁仲连给燕将建议,虽然归燕必定会受到燕王和百姓的欢迎,但他更希望燕将降齐,这样就可以声名显赫。
C.信中以管仲的事迹为例,意在说明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只有忍一时的耻辱,方能成就万代功业,流芳百世。
D.鲁仲连在信中恳请燕将熟虑慎取,明知而为,罢兵休士,终于说服燕将撤军,成功解除了齐国之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
②昔管仲射桓公中钩,篡也;遗公子纠而不能死,怯也。
【5】鲁仲连巧解聊城之围,采用了怎样的游说策略?请简要概括。
15、请以“灯”为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小诗不超过150字,抒情文字150字左右。不得直接抄用阅读材料原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