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忆所学课文,完成练习。
①在心里背一背刘禹锡《浪淘沙其一》,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这三个四字词语让我们体会到了黄河的磅礴气势。
②________,________。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画线句子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从“腾细浪”“走泥丸”中,我体会到红军战士的_______________情感。
④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段文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揭示渔夫__________的特点。
2、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农民走失了一只骆驼,心里很着急。 ( )
2.这份工作相当清闲。 ( )
3、写出标下划线词语的近义词。
1.我和战友们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搏斗。(______)
2.这次战斗,对我军的反击至关重要。(______)
3.最终,日军落荒而逃,我们取得了胜利。(______)
4、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辰美( ) ( )井( )乡 ( )( )无垠
( )波( )顷 ( )( )绝伦 ( )林( )竹
5、我会把词语补写完整,并选择填入句中。
彬彬( )( ) 娓娓( )( ) 任( )任( ) ( )( )堂堂
他长得( ),待人接物( ),说话 ( ),工作( )大家都很喜欢他。
6、简答题:
题临安邸①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②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这首诗是作者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②直:简直。
【1】“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临安邸》中诗人对统治者提出质问的诗句是哪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
7、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 。
【1】请把这首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从题目上,我们知道这首诗是作者题写在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后两句在结构上很有特点。结合你的积累,试写一联类似结构特点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对这首诗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他的朋友杨骥屋壁上的。
B.这首诗中的写景顺序是从院内写到院外,从近处写到远处。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可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
D.这首诗既写出了湖阴先生居所的清幽环境,同时也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通过手栽花木写出了他的生活品位。
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出塞(其一)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 [唐]卢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①但使:只要。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平明:天刚亮的时候。④白羽:指箭。 ⑤没:陷入。
【1】请为加点的“将”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飞将(jiāng jiàng) 将军(jiāng jiàng)
【2】诗中的“飞将”和“将军”指的是同一个人,他是( )
A.霍去病 B.李广 C.薛仁贵 D.卫青
【3】请分别写出每首诗最后两句的诗意。
《出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昌龄感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与“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有什么联系?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一句你积累的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文章解释词语。
(1) 绘声绘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妙语连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衣服简史
①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历史上已无法考证,只能推测:远古时代的人类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有些动物的毛皮相当柔软,而且具有保暖的功能,于是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就把兽皮披在身上。后来,他们又用兽骨做成针,利用兽皮或是动物的筋做线,把一块块的兽皮缝合起来,这就是人类最早的“衣服”了。
②到了夏天,古代的人类就将树叶、野草缠绕在身上,当作“衣服”。但是,树叶和野草容易枯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替代品。首先是将葛藤类的植 物编结成网,“穿”在身上;之后,人们发现这些植物的茎或皮可以撕得更细,于是编了更细密的“衣服”,而且韧度也增加了。其实所谓更细的成分,就是指植物的纤维。纤维泛指一切线状的构造,这种构造正是构成“布”的基本单位。
③人类自从开始畜养一些动物,例如羊、兔等后,发现它们身上的毛较长,不但柔软而且温暖,于是便用来作为毛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最常见的毛是绵羊毛。羊毛剪下来以后,首先分出等级, 之后,就成了一匹匹的毛布。这种利用动物纤维做出来的纺织品,就叫“毛纺织品”。
④除了植物性纤维和动物性纤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纤维呢?当然有。现代的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石油、煤等物质,经由化学方法可以合成各种人造纤维。例如:用石油化学制品所制成的纤维有尼龙、聚酯、亚克力和石蜡。你也许还不知道,由树木或木材工业的废弃物产生的木质纸浆,也可以制造出人造丝和醋酸纤维呢!人造纤维的优点是更强韧,更具有弹性,我们的袜子、衣服以及毛毯等,很多都是由人造纤维制成的;如果再加入特殊材料,还可以制成潜水衣、防弹衣等特殊用途的衣服。
【1】读第①段,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2】读②至④段,可以知道构成“布”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它可以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三种。
【3】下列选项中,填入第③段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洗涤、梳理、纺纱
B.梳理、洗涤、纺纱
C.洗涤、纺纱、梳理
D.梳理、纺纱、洗涤
【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 错的打“×”。
(1)兽皮制成的衣服比植物的茎或皮制成的衣服保暖。 ( )
(2)“毛纺织品 ”就是利用绵羊毛做出来的纺织品。 ( )
【5】针对各自的阅读任务,下面选择阅读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查找建筑发展资料的李刚看到题目就知道这篇文章与他的目的没关系。
B.王悦想了解毛纺织品的制作过程,要细读第③段。
C.下周的科普小课堂上,吕峰想介绍一些关于人造纤维的知识,他必须把本文逐字逐句地读明白。
D.想了解古代制衣方法的张灵,对第④段大致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11、课外提优
哥伦布竖鸡蛋
1492年10月,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回到西班牙的时候,不但得到了人们的赞扬,还收到了国王的隆重接待,不过也有一些人妒忌他。
一天,那些妒忌哥伦布的人请他吃饭,想当面嘲笑他。有个人对他说:“哥伦布先生,你是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我想发现新大陆这件事,谁都会做到,你的发现,不一定是世界上最难做的事情。”他的话刚说完,在座的人都笑了起来。
哥伦布听了,没有立即做出回答。他从盘子里拿了一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先生们,你们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吗?”大家说:“这还不容易!”他们争着拿鸡蛋来试,可是谁也没有把鸡蛋竖起来。
哥伦布笑了笑,不慌不忙地把鸡蛋往桌子上一磕,鸡蛋竖了起来。
在座的人又哈哈大笑 说 这还不容易 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事情
哥伦布听了从容地说 你们说得对 可是在我之前 你们为什么没想到这样做呢 我想 发现新大陆也是一样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讽刺( ) 表扬( ) 嫉妒( ) 镇定自若( )
(2) 给最后两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3) 读句子,回答问题。
①“这还不容易!”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谁说的?每次的“这”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争着拿鸡蛋来试,可是谁也没有把鸡蛋竖起来。”这句话说明把鸡蛋竖起来对________(谁)来说________(容易 不容易)。
③哥伦布笑了笑,不慌不忙地把鸡蛋往桌子上一磕,鸡蛋竖了起来。
这句话说明把鸡蛋竖起来对________(谁)来说________(容易 不容易)。
(4)哥伦布很容易就把鸡蛋竖起来了,那些妒忌哥伦布的人为什么没有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外阅读。
数字歌
一只小鸟叫喳喳,二只青蛙叫呱呱。
三只小猪哼呀呀,四匹小马呱哒哒。
五个娃娃笑哈哈,分吃一个大西瓜。
【1】用“○”圈出儿歌中的数字。(重复的只能圈一次)
【2】儿歌中写了哪些小动物?用“——”画出来。
【3】连一连。
小鸟 青蛙 小猪 小马 娃娃
叫呱呱 叫喳喳 笑哈哈 哼呀呀 呱哒哒
【4】五个娃娃在干什么?选一选( )
①捉小鸟 ②骑小马 ③分吃大西瓜
13、课外阅读。
熊猫与山民
四川崇庆县城西北的苟家乡,重峦叠嶂,云雾缭绕,莾莾苍苍。离苟家乡20多千米的岩峰村棚子,住着15户人家,周围简竹丛生,是大小熊猫的天堂。
①熊猫们自认为是山民的老朋友,经常不请自来,到山民家里串门访问。②因为“友谊深厚”,进得屋来就不讲客套,自己动“手”翻箱倒柜,看看主人给它们准备了些什么美味佳肴。③有一回,一只熊猫在一个山民家“酒醉饭饱”之后,还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顺“手”将一只小板凳带回山中作纪念,为它的生活添上一点现代的文明。④熊猫们也是炭夫、药夫的朋友,它们常光顾炭夫、药夫放在野地的炊锅,遇上可口的食物,也帮忙吃一些。⑤当然,对这样的“小偷”,山民们只好付之一笑!⑥一天,两只熊猫突然朝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快步走去,小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其实熊猫并无恶意。⑦孩子们走后,它们东张西望了一会儿,便大摇大摆地向树林中隐去,留下了一场虚惊。
浩瀚的苟家乡的林海是宁静的,但又是什么热闹的。除大小熊猫外,金丝猴、扭角羚、豺狗等也出没无常,黄雀、杜鹃鸣奏不绝。每当猕猴桃挂满枝头的金秋时节,常可看见成群结队的金丝猴拖儿带女,或嬉戏于林间,或小憩于岩石上晒太阳、吃野果。但它们但小羞涩,一遇见情况,便像荡秋千一样,眨眼工夫消失在茫茫林海之中,使你望树兴叹!
【1】解释下列词语中带线的意思。
东张西望:________ 虚惊________
鸣奏不绝:________ 嬉戏:________
浩瀚:________ 望树兴叹:________
【2】填空题。
①第2段中“友谊深厚”一词加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
A.表示强调,指友谊非常深厚。
B.表示否定,意思是好像友谊深厚,其实不是友谊。
C.表示引用,引用别人的词说明问题。
②本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
A.以事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动物命题 D.以人物和动物的关系命题
【3】找出写环境的词语,然后说明这种环境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四季分明
①隆冬的深圳街头依然保留着夏的痕迹.我第一次在这样的季节里穿着丝袜、短裙来来去去,感觉好极了。乍回到寒风萧萧的南京,忍不住频频回首,不料友人却对我说:“南京城冬天冷,夏天热,可是它四季分明,每一季都让你为生命的力量而感动。”
②年复一年,我行走在北京西路(注:南京城内一条街道的名称)上,两行笔直的银杏树是一道四季分明的风景线:初春的细雨淋湿了它们柔弱的嫩芽,不知不觉中绿就覆满了枝头;夏日的它们是比不上法国梧桐的大家气派,却也亭亭玉立,碧荫如盖;秋风渐起是它们最美的时节,短短一季凝聚了一生的精彩,片片黄金的“小扇儿”在晴空下潇洒飞扬又无声飘落,簇簇白果已珠圆玉润,“待字闺中”;冬季来临,它们淡妆素裹,脱尽繁华,只留下干干净净的枝条与风雪共舞。
③有人说南京没有春天,那是因为人们恨这里春光短暂,缕缕梅香携眷来到紫金山下,经不得几番风雨,白玉兰、樱花已是落红满地。乍暖还寒之中,草也绿了,叶也绿了,南京的春天,活脱脱是十六七岁少女的花季,转瞬即逝。
④夏季说来就来,五月里满城飘起靓丽的裙子,到了七月,更是热得浓烈、热得深沉,仿佛一场爱得死去活来的恋情,让人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
⑤秋风中的南京,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有大雁飞过,有菊黄枝头,有艳阳高照,有雨丝缠绵,那千姿百态如人到中年历经甘苦,展现出成熟的魅力,欲说还休的无奈。
⑥一夜大雪装饰了辽阔的天地。校园里许多来自南方的新同学兴奋得在大操场厚厚的雪层上打滚,这是在他们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惊讶四季变换的奇光异彩,第一次惊讶冬天如此美丽。
⑦红红绿绿,冷冷热热,四季分明的南京城给了我们生命的启示,生命中的春夏秋冬赋予我们圆满的人生。
⑧透过今夜雪色迷蒙,隐约可寻春影萌动,那是一年四季的轮回。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淡妆素裹:________ 转瞬即逝:________
【2】读全文,补全下表。
【3】第②段中,作者抓住银杏树的变化,表现了南京四季分明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简要概括下来。
春天:________ 夏天:________
秋天:________ 冬天:________
【4】第③到⑥段写南京的四季时,用人的成长历程作比,如用“________”来比喻“春的短暂”,用“________”来比喻“夏的火热”,用“________”来比喻“秋的成熟”。
【5】品读第⑥段,如果用“老年”来比喻南京的冬天,你认为是否恰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陆续 继续 连续(选择一个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把下面句子变成陈述句,并比较一下表达情感的强弱。
对这位年轻的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挑战啊!
(2)用关联词语把下面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她理解我。
她自己就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17、羊已经丢了,再修羊圈有用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昨天,不就是你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送报吗?(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雪纷纷扬扬,接连下了三天。(把这个句子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改成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照样子,写句子。
例: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送给冬天。
我画了个___________送给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画了个____________送给_____________ 。
(2)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加上标点符号。
①个 我 画了 太阳 绿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朋友 温暖着 手和脸 阳光 冻僵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
20、照例子,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例:小姐姐的妈妈不是说小姐姐生病了吗?
小姐姐的妈妈说小姐姐生病了。
(1)难道这里面装的不是一粒种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想让我帮你要回篮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虫子还用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做清洁工难道不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难道它要和我们一起坐船到外祖父家里去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不点儿,你也想当清洁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下面两题目,任选其一。
1.“百人百姓百脾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养育你的父母,跟你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给你带来快乐的小玩伴……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呢?请你选择一个人,通过具体事例,用上描写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他的特点。
要求:1.题目自拟;2.内容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不少于400字。
2.如果真的能有特异功能,你想拥有哪一种?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假如我能 ”为题,写一两件你运用自己的特异功能做的事。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事件要完整、具体;3.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