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株洲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社戏》一文选自这部文集。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是各地的歌谣,又叫“国风”。

C.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现身说法教导儿子,他希望儿子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 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创作的一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名篇。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C.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D.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皎洁   幅射   销声匿迹   海枯石烂

B.湎怀   彗星   袖手旁观   轻歌慢舞

C.喧哗   迁徒   格物致知   分崩离析

D.赋予   虔诚   多多益善   叹为观止

4、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运用比兴手法,先说树的梢、枝、根是一体的,以引起下句“我”与延安亲人是密不可分的一家人,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句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多种修辞手法,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渲染出安塞腰鼓的野性之美。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个够,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新面貌的赞美和欣喜之情。

D.“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送瘟神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注: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 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①红雨:桃花。

【1】请你写出诗人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中借太阳升之时的水边景物来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以声衬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运用这种手法写出山里寺院寂静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善于抓住下层劳动人民在艰难困苦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理,揭示其为生活所迫的艰难处境。他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卖炭翁》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苦心孤诣的深切期望】《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提出的建议涉及很多方面。请围绕“如何做人”,简要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台上蘸来蘸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用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冰面,才将水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到一半,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教室。他从棉衣襟里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里都倒了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的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的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字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当时,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義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有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会弯下腰去,恭恭敬敬地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进去.有时有一簇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地变得焦黄.最终化为灰烬。

我听说,连土匯下山,见到路上的宇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个季节,如果发愿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宇。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舱底,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舱底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

这是我的起点。起点对我,多有佑护。笔墨为杖,行至今日。

在“读美文·学写作”读写活动中,老师推荐阅读散文《笔墨童年》,并布置了以下两个任务。

(1)请你在这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前写一段话,使之或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不少于40字)  

(2)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下设有“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美文美语”栏目。请将《笔墨童年》一文推荐到其中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

写作提示:①围绕栏目特点;②结合文章内容;③不少于100字。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请以“我在_________中成长”为题作文。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