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已进入第 12 年,学校为古琴、昆曲、木偶戏、评书四个文艺 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
②疑雨疑云颇多机巧,绘声绘影巧合连环
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
A. 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 B. 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
C. ①昆曲C.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 D. 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
2、下列传统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B. 今年是己亥猪年,小雅的生肖属相是鼠,小雅说明年就是她的本命年,庚子鼠年。
C.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标题源自于李清照的词,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夏至的景象。
D. 《愚公移山》中提到“山之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韩麦尔、奥楚蔑洛夫、于勒这三个人物分别出自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其作品《繁星》《春水》是在英国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主要歌颂母爱、童真、自然。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皆以美于徐公 B.衣食所安/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且焉置土石/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D.既出,得其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入:_______ (2)乱:_______ (3)敌国:_______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
A.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子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在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轻举妄动
B.人恒过 过目个忘 悔过自新 言过其实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处心积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喜形于色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后面小题
北陂①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陂(bēi):池塘,这里指池边或池边小洲。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处杏花的环境特点,“春水绕”三字是全诗的关键,后边的诗句便从这三字来生出。
B. 第二句描绘临水杏花的姿态:花傍水生,朵朵妖娆:影投水面,摇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衬,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艳动人。
C. 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仅写出杏花的颜色,而且给人以明亮、高洁的感受。杏花志洁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诗人的人格。
D. 第四句中“碾成尘”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以直接描绘眼前之景来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节操。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A】
【B】【调查分析】由于青少年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的完美无缺,导致高度认同,因此产生了“追星”这种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复杂的心理行为。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质想象的完美无瑕,把他们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这种理想化使得青少年包括小学生对其偶像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认同和情感依恋,青少年通过不同偶像的认同和依恋来确定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发展。从这层意义上讲,偶像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是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运动的产物。有非理性和盲目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和过渡性的一面。另外,做到“偶像榜样”化,把偶像当做平常人看待,淡化对偶像的膜拜,另一方面,要将“榜样偶像化”,从身边的亲朋好友身上吸取成功的元素,将他们视为自我成长的偶像。
(节选自《2015年小学生的追星现象的调查报告》)
【C】 “明星同款”除了炫酷还有啥
①“明星同款小白鞋”“明星同款披肩”“明星同款口红”……当下,“明星同款”可以说是最热的营销用语,不论什么东西,只要戴上“明星同款”的帽子,在粉丝效应的拉动下,销量自然就上去了。
②“粉丝经济”不是新概念,“明星同款”则由粉丝与互联网共同催生。一个明星上了电视,节目还没播完,他身上从头到脚的衣着佩饰可能马上就成了网络上的热销品;更有甚者,明星吃过的小饭馆、路过的街道,吃没吃过、去没去过,都成了粉丝们衡量彼此是否“死忠”的标准。
③举例来说,前不久,歌手李宇春在某电视节目中曾提到自己上学时常吃的牛肉粉,节目播出后,这家小店不用吆喝就被粉丝踏平了门槛;这之后,演员孙红雷、孙艺兴在录制某综艺节目时曾穿着军大衣在某家小餐馆吃饭,颇有生意头脑的餐馆老板将二人点过的牛肉拉面、牛肉汤、狮子头、酱蛋组成了“孙红雷、张艺兴套餐”,生意在线下火了,声名也在线上涨了;近来因被歌手鹿晗合影而一夜成名的上海绿色邮筒就更是红得出人意料,热情的粉丝为了求得与偶像同样画风的一张照片,不惜排队至凌晨三四点钟……
④然而,当粉丝效应制造的各种“明星同款”扑面而来,疯狂追星已经在客观上成为这个社会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另一个问题也浮出水面——除了碎片化的物质符号,我们的文化产品是否还能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精神层面的文化滋养?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中,我们除了制造明星的炫酷与光环之外,是否还能为青年人塑造更多具有精神魅力的偶像?
⑤追星并无过错,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年轻人对明星生活物质表象的过度迷恋,实际上也体现出这种追求内在的盲目和空虚。这种盲目和空虚从何而来?一方面,年轻人固然应当反省;另一方面,社会尤其是文化工作者在当前对年轻人文化供养和哺育方面的欠缺也应引起重视。我们能否创作出真正适合年轻人、并能引导其精神成长的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我们能否通过这些作品和产品与年轻人实现更深入的沟通?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事关未来社会文化生态的构建和整个民族的发展。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04月14日17 版)
【1】材料【A】揭露了当前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
【2】请你根据材料【B】给“追星”下一个定义。
【3】有人认为材料【C】第③段连用三个事例,有堆砌之嫌,应当去掉一个事例。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4】如何引导青少年不再疯狂追星?综合三则材料,请你提出三点建议。
8、古诗文名句默写。
(1)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安不忘危, 。 (《汉书》)
(3) ,志在千里。(曹操《 》)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5)黄发垂髫,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行舟江上,吴均在富春江感受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汹涌气势,而王湾在北固山下领略了 , 的浩渺景象。
(7)自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之后,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标题:_____
昨天上午,第二届西施石笕茶文化节开幕,茶学专家齐聚一堂,现场品鉴西施石笕茶,把脉茶产业发展态势,为做大做强西施石笕品牌出良策、支实招。在品鉴过程中,西施石笕茶赢得专家们的一致点赞。
在西施论“笕”品鉴活动中,茶学专家们就西施石笕茶的外形、汤色、茶香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品评。最终,西施石笕茶的高品质赢得了专家们的纷纷点赞。
刘栩作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看到冲泡后的效果,他认为,西施石笕茶原料选择非常好,色泽表现很到位。刘栩表示,西施石笕茶的整体表现很让人称奇,它们的香气中呈现的清新感,像春天鲜花般的气息,让大家有很深刻清晰的认知,表现确实非常出色。
来源:西施眼2023-04-03
材料三: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陈茜 钟玉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类需要和谐共处,需要优雅诗意的栖居,中国茶文化讲究“茶和天下”,其“清静和雅”的理念正契合了今日世界的需求。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指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州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该项目包含了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44个小项目。本次申报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其中还包括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堪称我国历次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
文旅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文件称,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采用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和寺院等场所饮茶。茶是社交领域以及婚礼、拜师、祭祀等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省茶业协会会长邹家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与中国人相伴千年,这在众多历史资料中得到考证,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宋代大诗人苏轼在诗词中对饮茶的探讨等。茶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深深融入百姓日常,也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化学者姜松告诉记者,最早茶基本上是一些贵族和上层人士饮用的,随后,饮茶文化的发展和普及是跟宗教相关的。从一些文献记载中会发现,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很流行,道士和僧人都是遵循着一种过午不食的清修方式,为了提神醒脑而喝茶。到了唐朝的时候,佛教传播很广,普通人开始喝茶,形成了大众饮茶文化,宋代则达到高峰,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到很多茶馆,北宋时去茶馆喝茶已经变成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了。
姜松又介绍说,唐朝时鉴真东渡,随着佛教把茶叶带到日本,进而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中,17世纪起,茶叶最早对英国影响最多,进而影响了整个欧洲。
链接材料:饮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在民间也从未断绝,这也是茶文化复兴的土壤。在中国人眼里,日本茶道精神虽然纯粹,但也过分苛刻和程序化。中国茶之道,则是道法自然。在一种多元的山水、人文和市井情境下,中国茶呈现出来的是自由自在的样式。
——《自由自在中国茶》
【1】材料一中对“中国茶叶行业近10年的市场规模及预测”和“中国消费者喜好的茶叶品类”作了图表分析。请你仔细观察图表,从中分别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新闻拟一个标题:_____(20个字以内)
【3】中国茶的自由自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三和链接材料分析。
【4】《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是中国首部探寻世界茶文化的纪录片,一共分为六集。请你根据第一集内容提示,结合以上材料,参考知识卡片和示例,为该集写一段解说词,不少于120字。
第1集内容提示: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乌龙茶、红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
示例:纪录片《粟,一粒小米的故事》
粟,在中国北方通称谷子。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黄河流域,伴随着粟的出现,中华先民从游猎,逐渐转为定居,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耕文明由此萌芽。从文字到历法,从宗教到诗歌。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朝制度,在经年耕作里造就着乡土中国。滴水可以藏海,一粒小米,也映射着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知识卡片 解说词:对人物、画面、物品等进行讲解、说明、介绍的一种应用性文体,采用书面形式,介绍事物的历史、种类、功用、影响等。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亲爱的麦子
周涛
①我想说:“亲爱的麦子。”
②我想,对这种优良的植物应该这么称呼。这并不显得过分,也不显得轻浮。而且我还想,对它,对这种呈颗粒状的、宛如掉在土壤里并沾满了土末的汗珠般的东西,人类平时的态度是不是有些过于轻视和随便了呢?
③它很美。尤其是它的颗粒,有一种土壤般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质地和本色。它从土壤里生长出来,依旧保持了土壤的颜色,不刺目.不耀眼,却改变了土壤的味道。这就使它带有了土地的精华的含义。特别是它还保持着耕种者的汗珠的形状,仿佛它不是自己种子的果实,而是汗珠滴入土壤后的成熟。
④这一切使它更美。麦子,它是如此的平凡,然而却是由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精品。它使我们想到天空的阳光和雨水,想到土地默默的积蓄和消耗,想到人的挥动着的肢体,想到饥馑、战争、死亡等最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这就是麦子掩藏在朴素后面的那种深刻的美。
⑤我是一个热爱粮食的人,因此,我非常乐意在春天里翻弄麦子。我们住的地方没有面粉厂,也没有粮店;庄户人只能到一个河上的磨坊去磨成面粉。连续几天,我和父亲把一麻袋麦子倒进院里架起的一个木槽里,然后倒水冲洗,直到一颗颗麦粒被洗出它本来的那种浅褐色的质朴,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然后晾晒几天,再装入麻袋。我看得出来,麦子的色泽里含有一种忧伤的意味,一种成熟的物质所带有的哲学式的忧伤。这种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正是这,使它优美。
⑥有一天,我和父亲把装麦子的麻袋搬上驴车,朝磨房去了。路上,我突然觉得我和父亲像是两只松鼠,或是连松鼠也不如的什么鼠类,正运载着辛苦了一年收集来的谷物,准备过冬。我们如此重视的两麻袋麦子,其实正相当于老鼠收集在洞里的谷物。我感到了滑稽,有点哭笑不得。人一旦还原到这种状态时,生存的形象就分外像各种动物了。
⑦这就是我们的麦子,一粒一粒的,从田亩中收集回来的养命之物。颗粒很小,每一粒都不够塞牙缝儿的;但是我们就是靠着这样一些小颗粒,维持生命,支撑地球上庞大众多的人群发明、创造、争斗、屠杀、繁衍、爱憎……不管人类已经进化到了何种程度,它还在吃麦子——这就够了,这就足以说明人类依然没有摆脱上帝的制约,依然是生存在地球上的无数种类生物中的一种,而不是神。
⑧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
⑨麦子进了磨坊。缓慢迟重地在水磨上被磨损,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想着它们渐渐麻木、任其蹂躏的状态,有一丝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传染给我的四肢。我真真实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被一点一点地、慢吞吞地磨损着。
⑩我就是麦子。我芬芳的、新鲜的肉体正挤在历史和现实两块叉圆又平的大石盘间,在它们沉重浑浊的歌声中,被粉化。我欲哭无泪,欲喊无声。因为我就是泪水和汗珠平凡的凝聚物一—麦子。我将一代代地生长,被割掉;成熟;被粉化;被制成各种精美的食品,被吃掉;然后再生长。人们把我叫作“麦子”。
⑾只有一个诗人这样称呼我,他说:“亲爱的麦子。”
(选自《散文》,有删改)
【1】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请作赏析。
【3】文中第⑧段划线句“被小小的麦粒制约着的伟大物种啊!”应怎样理解?
【4】结合全文,探究“亲爱的麦子”这个题目的多重含义。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本文最后一节的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不比为贵
章剑和
①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②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③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④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幸福。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⑤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三十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领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会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⑥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1】第二段引用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怎样才能生活得欢悦和幸福?
【3】第五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二段和第四段在论述思路上有何不同?
12、按要求作文
似一朵海棠花开在春天里
每一个微笑,柔和、温馨、甜蜜
洋溢着无穷的力量
唤醒希望
岁月赐你一团火
燃烧青春
照亮所有黑暗的眼睛
请以“你是一团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书写工整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