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省晋城市初二上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火发生后,消防队员第一时间赶赴火场灭火,有效遏制了火势的进一步弥漫

B.东亚的夏候鸟每年由中南半岛经广东、福建沿海往北迁徙至其他区域避暑。

C.泰山悠久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朝山览胜。

D.学习犹如登山,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指望一步登顶,这个道理是毋庸置辩的。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郦道元,北魏人,其著作《水经注》被誉为“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

B.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本学期我们学过他写的《与朱元思书》

C.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D.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的真实写照。

 

3、下列对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保尔病愈后即将回基辅,他和丽达来到墓前悼念革命战友。

B.文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段文字,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C.筑路中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一种令人抑郁不快的氛围,反衬出筑路者不畏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D.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牛虻》,最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10月2至3日,“浏阳国际焰火”大会盛大举行,全国各地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B.合唱团的同学们在参加比赛时,表现突出,唱得优美动听,惟妙惟肖,获得了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

C.2019级的同学们自出心裁,以水浒人物为中心进行设计,创作出一幅幅精彩的水游英雄手抄报。

D.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从造型、图案、色彩、文化内涵、产品需求与定位等多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完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创艺术作品。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的作者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被后世尊称为“______”。本诗开篇用一个“_____”字,奠定全诗基调,极写山河依旧,国都一派荒凉;中间两联叙写所见之景、所经之事,融情于景;尾联用特写镜头聚焦______的动作,借以表达深沉的感情。

【2】郁达夫评价《春望》时说:“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请你谈谈对“家书抵万金”的理解。

【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读《春望》,我们望见了“城春草木深”;读《黄鹤楼》,我们望见了“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

(2)本诗借“花”“鸟”表达自己复杂、曲折的思想感情;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春意盎然的世界;陶渊明则在《饮酒》(其五)中,用“_____,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______”来表达悠然自得的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

(1)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_________,潭影空人心。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2)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4)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进行答题。

1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三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一项匹配不当?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写出正确的评价对象。

A.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的。

C.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2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语段,回答问题。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结合第①段,简要分析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第②段中加点的内容,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陪父母看戏

刘玉新

①自从春晚走进了电视,就很少现场看戏了。

②那天夜晚,是个意外的惊喜。中央民族歌舞团来到了长阳,中央一级的歌舞剧团在清江演出并不多见。

③于是,我决定一定要陪父母看场戏。年近八旬的父母长年在地里劳作,少有机会现场亲眼看到这么高级别的歌舞表演。他们一听说,立马答应去看。

④当我们入座的时候,剧务人员正在调试灯光和音响,礼堂的楼上楼下很热闹。父母是第一次坐在这么好的礼堂看戏,看得出来,他们有些局促也有些紧张,戏还没开始,就生怕挡住了别人,很在意前后左右的议论。

⑤我心里明白,歌舞类的表演隔这么远,既看不清演员的长相,也看不清动作的细节,只能凭感觉看看舞蹈队形,听听演唱的歌声。

⑥现场看戏,或许找的就是这种感觉,舞台的感觉,色彩的感觉,声音的感觉,真实地让人觉得触摸到了节目的厚度、高度和宽度。

⑦这种感觉,我曾带着父母游览车溪的时候有过。在车溪看民俗表演,母亲一听就特别熟,不仅喜欢看,还时不时地跟着哼几句。那天,母亲算是又找到了年轻时在大队戏台上的感觉。几十年过去了,她没想到,当年的山歌小调如今还有人专门表演,那调门、那身姿、那行头比过去更好,舞台的背景更漂亮,加上现代化的声光色电,看一场演出就像是过年看大戏。

⑧为了找到感觉,我特意又带父亲参观了王家坝人民公社,从墙上的语录到食堂门口的记账黑板,从过道走到戏台子,父亲一边看一边点头,那是他曾经有过的生活。他看着我,虽然没多说话,但那意思分明告诉我,生活的积淀值得记忆,记忆的点滴需要回味。

⑨看着两个老人津津有味地看戏,我的思绪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小时候,我们常常追着赶着父母去看戏看电影。最小的一个,不是母亲从怀里朝上举着看,就是骑在父亲脖子上看,至于他们看没看,若干年后才懂得,他们看戏只是顶了个名。一大堆孩子,管了小的又怕丢了大的,一门心思都在孩子身上,哪还有精力去看台上究竟演了些什么呢?

⑩印象最深的是我六岁那年,资丘举办白求恩展览,其诱惑力不下于看戏,我死缠烂打要跟着父亲去,父亲没法子,只好连夜带着我赶路。人山人海,没地方坐下,更没地方睡觉。我几乎是被父亲拎着胳膊一路踮着脚小跑去的。一路所过,我看到的尽是别人的后脑壳和脚后跟,来回六十多里路,当我一头趴在自家堂屋的时候,我浑身的筋骨都散架了。

现在,我们长大了,不再需要举着顶着了,也不会死缠烂打了,但父母也老了。来的路上,我们一人搀扶一个,不是他们已走不动,而是从小就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爱意,自然而然地延续了下来。或许就像小时候举着托着我们看戏一样,搀扶成了一种亲近,搀扶成了一种守护,搀扶也成了一种感情上的无言交流。

趁着台上换场的时候,我拧开矿泉水瓶盖,递到父母手中,解解渴,也驱驱热气。交谈中,父母都说节目好看,到底是中央民族歌舞团的表演,水平就是不一样,来得值!

节目一个一个地演,我看到父母看得很专注,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散场的时候,我们等别人都出了礼堂才退场。

天空蔚蓝,一轮明月照得泉溪河的水面上波光点点。风拂过小桥,人走在上面,很凉爽很舒服。以后还有好戏看,我依然要带上父母,就像小时候回家伏在父母的肩背上,醉在月色里,醉在好戏里。

【1】按照事件发展脉络,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内容。

( )—在礼堂陪父母看戏—( )—回忆父亲陪“我”看展览—( )

【2】请自选角度赏析第段划波浪线句子。

或许就像小时候举着托着我们看戏一样,搀扶成了一种亲近,搀扶成了一种守护,搀扶也成了一种感情上的无言交流。

【3】结合全文,理解⑦⑧两段的作用。

【4】结合你的成长经历,理解文中第⑧段划线句的含义。

生活的积淀值得记忆,记忆的点滴需要回味。

【5】本文第段和链接材料都写到“好戏”,说说你对“好戏”的理解。

【链接材料】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社戏》)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就像旅行。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经历,都让你品尝到生命不同的滋味;路上的每只昆虫,每一片树叶,都可以成为你认知的来源;旅行中,每一次流泪,每一次流汗,每一次微笑,也都见证了你的成长。让生命的行囊装下不同的趣味、观点和态度,你才能领略更多的风光。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回忆和思考?请选择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按要求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