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深圳市初二上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汉代即列为“五经”之一。

C.写读后感,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写读后感时,容易犯引述原文过多的毛病,“感”的内容单薄,被淹没在引述当中,这是要注意避免的。

D.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具体地说,有先总说后分说、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主到次等。如《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就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2、下列句子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将直接对接潮汕联络线与潮惠高速公路,发扬高速公路的互联互通作用。(将“发扬”改为“发挥”)

B.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在“不珍惜”前加上“出现了”)

C.溺水是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意外溺水死亡事件约占儿童意外死亡事件57%左右。(“主要原因”后加上“之一”)

D.疫苗可以刺激人体产生与其相应的一种抗体物质,这些抗体物质能抑制或杀死致病的细菌和病毒,使人体获得免疫力。(将“一种”移到“产生”后)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传记文学在局部细节和次要人物上则可以运用想象或夸张,作一定的艺术加工。

②传记文学一般采用散文的形式和手法,有的和小说接近。

③所写的人物生平经历必须具有相当的完整性。

④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以虚构为主的小说。

⑤但这种加工也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和生活的特定逻辑。

A.②④③①⑤ B.①⑤④③② C.①③⑤②④ D.②④⑤①③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背影》和《红星照耀中国》都是回忆性散文。

C.《苏州园林》出自桥梁专家、教育家叶圣陶之手,他的代表作品有《白杨礼赞》

D.古时,男子十六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之年”一般是二十岁的代称。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 “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 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 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2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凄凉地"一词富有感情色彩,表现出作者贬谪生活的痛苦。

B. 诗的颈联富有哲理,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C. “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出作者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

D. 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②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③环堵萧然, ;短褐穿结, ,晏如也。

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指  

⑤送别,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略显伤感,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则更见豪迈旷达。

⑥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翩脚步,战争瘟疫也一样无力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年轮。正所谓“   ”。(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填空)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红军的最重要的唯一的战术,过去如此将来还是如此,是在攻击中集中它的主要力量,而后又很快地分布开。这意思是要竭力避免阵地战,而用一切方法迎击在行动中的敌人队伍并摧毁它。这种战术虽然被许多有经验的军事专家反对,可是它终于被采用了,而且在这种战术的基础上,红军的惊人的活动力和快而有力的“突击”力发展出来了。

(1)上面的片段出自名著   ,其作者是  

(2)片段中所说的“唯一的战术”是指什么战术?联系原著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战术。

战术

原因: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重阳”的名称,来自《易经》中的“以阳爻为九”。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明确提到“重阳节”,始见于三国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因“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被赋予天长地久、健康长寿的寓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0%,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我国在“十四五”时期(2021-2025)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极为重要。对年轻人来说,重阳节行孝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继承,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份承担。

(张汀中国青年报2021年10月12日10版有删改)

【材料二】

重阳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1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之一,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健康长寿的目的,重阳登高还有两个说法,一是人们对山岳的尊崇,二是源于恒景登高避灾杀瘟神一说。

2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中药果实,有驱虫辟邪的作用,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以制酒养身,茱萸的香味浓,还有着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且还能消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这一日,人们都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

3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中国南方有些山村保留了“晒秋”特色,比如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如今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4赏菊花

菊花是秋天的花朵,在重阳节盛开最为旺盛,而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文人墨客会在重阳节进行赏菊活动,还有些地方举办菊花大会,延续至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活动。

5饮菊花酒

古代文人们重阳节最喜欢聚在一起赏菊饮菊花酒,且菊花酒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的“吉祥酒”,有着消灾祈福的作用。

6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重阳糕是重阳节特色食物之一,其中“糕”意同“高”,主要寓意是满足那些无法登高的朋友们的心愿,也就是说吃了重阳糕就表示登上了高山。

【材料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节自古有之,只是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才把它确定为老人节。

B.对山岳的崇拜,对自然节令的遵从,对消灾的期望,都是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C.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中度老龄化阶段,必须同心协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D.调查发现,多数受调查者对重阳节的印象首选敬老爱老,老有所养并不遥远。

【2】材料二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对“对年轻人来说,重阳节行孝道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百善孝为先'的继承,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份承担”的理解。

【4】小渝的爷爷年近九十,喜好谈诗论画。重阳节快到了,小渝的爸爸妈妈正在设计重阳节的家庭活动,请你以小渝的口吻向他的爸爸妈妈提出两条建议并说说理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出现则以A、B、C等大写英文字母代替。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冬天到了,但长寿冬天很少有雪,那长寿的冬天是什么样的呢?

请以《长寿的冬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温馨提示: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描写,融入情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