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吉林省四平市初三上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西子湖畔桃红柳绿,春*迷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领略秀美的湖光山色。

B. 文章生动地描写了麻雀外形、神态和动作,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来楚楚动人

C. 他在国际上获得过大奖,在影视圈有重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D. 张校长做事向来言简意赅,从不拖泥带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想要练出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想要写出一篇动人的文章,绝非一挥而就的事情。

B. 加拿大政府非法扣留华为公司CFO孟晚舟女士,其帮助美国阻制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企图昭然若揭,中国人民无不义愤填膺

C. 川航3U8633飞机挡风玻璃突然爆裂,航班机长刘传健临危不乱,安全驾驶飞机迫降成都双流机场,这大快人心的喜讯让每一名乘客的家属激动得热泪盈眶。

D. 旦增尼玛凭借《喜马拉雅的孩子谜一样的天边流浪记》摘得2018年中国好声音冠军,他的成功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日一点一滴寸积铢累的结果。

3、下列对名著内容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吴用等人苦劝朱仝上山,朱仝说杀了黑旋风他便上山。

B.高唐州的知府高廉会妖法,最后是吴用破了他的妖法。

C.汤隆举荐金枪手徐宁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

D.晁盖亲自带兵攻打曾头市,被史文恭的毒箭射中脸颊,当晚毒发身亡。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合适的一项是

A.周末休假的钟大夫正在家里做家务,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B.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发扬钉钉子精神,敢于啃硬骨头,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

C.从一百年前浙江嘉兴南湖的开天辟地,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康殚精竭虑,持续奋斗。

D.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如果主管部门对这一现象漠不关心,势必造成大家对餐饮浪费现象见怪不怪。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节选自《陈涉世家》)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三处)。

【2】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1)吴广素爱人  (2)将军身被坚执锐 

(3)比至陈     (4)皆刑其长吏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4】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出了作者被贬谪的地点之荒僻,时间之长久。

B.颔联两句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

C.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D.全诗慷慨激昂、感情豪放,蕴含哲理,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颈联两句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共1题,共 5分)

7、综合性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学校决定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

(1)如果你来策划组织本次活动,请设计两种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形式。

(2)为宣传阅读的益处和意义,更好地促进大家阅读,请你创作一条宣传标语。

五、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8、根据课文默写。(10分)

学而时习之, 《论语》八则

,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泊秦淮》)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雁门太守行》

爱惜芳心莫轻吐,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六、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 1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 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

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体育考试分三年6次进行,总分100分,其中七年级满分20分、八年级满分40分、九年级满分40分。考试采用“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两种方式,“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按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学生的体重身高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每学年测试一次,并根据学生本人每年的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赋分,以减少个体先天因素影响。竞赛加分按年度学校体育竞赛计划有序参加各项体育比赛进行加分。

材料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双减”政策在“科学利用课余时间”中提出“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学生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双减”政策的出台,有人认为对于体育来说是绝对的利好,也让体育的发展真正有了时间和空间。根据调研显示,中国只有不到四分之一(22%)的在校学生每天都会从事持续时间为60分钟或以上的体力活动,并且这一数值存在普遍下降的趋势。85.8%的学生每天久坐的时间超过2小时,导致体质水平的下降,每10个学生中只有3个学生在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中达到“优秀”或“良好”。仅有15%—34%的学生达到体力活动指南建议的要求。

材料三:

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体育考试改革政策,体育分值不断增加,家长们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因锻炼时间增多而有所提高;忧的是孩子升学压力可能会因体育分值增加而加大,尤其是平常锻炼较少的孩子,更让家长心里发愁,眼看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便打起了体育培优的主意。

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瞅准商机,推出各种速成班,迎合家长心态。但体育科目不同于文化科目,教师对于运动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勤加锻炼。其实,家长对孩子体育考试不必过度忧虑,改革后的体育考试依然聚焦基础体能和专项技能测试,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传统测试项目依然会是考试重点,体育分值不会有很大的区分度。对于考试政策的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同样敏感。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体育成绩应能逐步提高。

盲目开展体育培优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没有坏处,孩子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运动强度过高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有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合适。校外培优机构资质如何,教学老师水平如何,家长也不易验证。笔者以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培育孩子的体育特长不应被视作另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更应该被看作是孩子良性成长的助推器。

【1】下列表述中,用作材料一这则消息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云南省通报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

B.云南省教育厅通报体育考试从50分提高到100分

C.云南省规定体育考试三年考完三个部分内容

D.云南省体育考试采用“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南省规定初中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三部分组成。

B.“双减”政策下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利于家长和学校引导学生锻炼。

C.导致中国学生的体质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到四分之三的学生缺乏持续的体力活动。

D.为了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成绩,云南省有意将中考的体育成绩由50分增加到100分。

【3】面对体育分值增加,家长们普遍很焦虑。请结合材料,以班主任身份劝说家长。

10、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让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阅读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个人成长的极端重要性,他掷地有声的发言其实也在导引人们思考如何通过阅读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②今天,人们的阅读对象,早已不只是纸质书籍。有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元,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当下,有人习惯于手不释卷,独爱翰墨书香,在纸质书卷中感受阅读的魅力;有人钟情于视听兼备,喜欢声画共赏,在数字化世界里享受读书的乐趣。数字化阅读确实让阅读触手可及、方式灵活多变,然而也引发了注意力碎片化、内容娱乐化等方面的担忧。当白纸黑字化为虚拟数字、实体书籍变身数码屏幕,当新媒介、新场景改变了阅读习惯,碎片化、轻量化日益成为阅读的新特点,我们该怎样实现阅读的意义,又该怎样继续传递书香?

③应该看到,阅读的一个目的在于求知。从“读书”到“读屏”,阅读习惯的改变,换个角度看也是阅读方式的丰富。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纸质书籍的电子化,让获取知识更为便捷;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视通万里”。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数字化打通了书籍之间的“链接”,让人们能在跳转来源、聚合推荐等方式里,实现知识的触类旁通、由点及面、串珠成链。可以说,数字化拓展了求知的渠道、丰富了学习的体验。无论是“读书”还是“读屏”,都有益于知识的增长,而关键在于阅读的内容本身是否有意义。

④还应该看到,阅读的更重要意义在于___________。无论哪种阅读方式,沉潜往复都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沉思,声画落幕后的品味咀嚼,都是在一次次的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中,丰富了读者的精神家园。同时,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提升修养的方式。读一本好书,如同攀一座高峰,人到半山,固然也能欣赏到风景,但唯有不断向上攀爬,才能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以思考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同样是阅读之于我们的意义。

⑤开卷有益。无论什么时候,唯有获得真知灼见、收获精神启迪的阅读,才是真正有益的阅读。无论何种阅读方式,重要的是阅读的内容有分量、阅读之后有所思考。正因如此,我们不必纠结于阅读形态上“有形之书”与“无形之书”,_____应把关注点聚焦在阅读的深度和厚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以沉潜阅读持续丰盈自我的精神世界。

【1】第⑤段应该填入的关联词是(     

A.而

B.还

C.也

D.更

【2】阅读第③段,完成填空

【3】根据上下文,请将第④段空格处填写完整。

还应该看到,阅读的更重要意义在于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需要兼容不同的阅读方式。

B.阅读能够涵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C.阅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D.数字化阅读能够带来无穷的乐趣。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歌德说:“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七、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令人难过的事,如被忽略、被误解、被伤害。但也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你觉得相遇一场,是命中注定的幸运。所以千万别沮丧,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

请以“温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