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小平曾语重心长地说:“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一讲话成为开辟新时期道路的宣言。随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三大
2、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
A. 莫言 B. 邓稼先 C. 屠呦呦 D. 袁隆平
3、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政企分开 C.建立经济特区 D.国有企业改革
4、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
A.先进社会制度与落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B.中华民族复兴梦与美国霸权主义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5、下图所示状况得益于我国实行的哪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的发展情况折线图
A.人民公社制度
B.依法治国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A. 四个自信
B. 两个一百年
C. 四个全面
D. 四个现代化
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③坚持改革开放 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民谣内容与此前正好相反:“联产搞承包,队长不用再吹哨。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该材料直接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使农民获得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力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农民开始走向富裕
9、“对于国家而言,它意味着祖国大陆的统一、边防的巩固;对藏族群众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材料评价的是( )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册封达赖喇嘛
10、斯大林说:“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优先发展农业
C. 重点发展轻工业 D. 重点发展商业
1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前赴后继、英勇不屈的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崭新的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B.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C.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12、照片是历史真实的再现。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西藏和平解放
13、2020年5月,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这两个会议的首次召开所取得的成果有( )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1979年6月23日,华国锋在出席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讨论会时表示: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想给广东一点特殊的政策,和别的省不同,自主权大些。广东获得的“特殊的政策”是指
A.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B.“一国两制”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允许建立深圳、厦门经济特区
15、“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 开展土地改革 B. 进行三大改造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成立农业合作社
16、下图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八大
17、标志着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终于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 一届政协召开
B. 新中国成立
C. 土地改革完成
D. 三大改造完成
18、为如图资源包命名,最恰当的是
A.经济特区
B.民族大团结
C.西藏民主改革
D.一国两制
19、图1、2、3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报道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当时我国
A.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B.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C.对国内主要矛盾缺乏认识 D.强烈的富国强国愿望
20、“1900年,列强再次入侵北京。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复兴之路》中的这段解说词指的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列强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21、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_____________,战区主战、_____________的新格局。
22、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________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 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长篇小说《_____》《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2012年,中国作家_____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23、他是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2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_____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_____、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建立_____经济特区。1990年,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_____、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_____、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形成了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5、观察下图,请把下列地点的城市名称填入图中方框内。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城市
B.恢复我国联合国合法席位会议的召开城市
2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国家对农业进行_______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_____,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步骤:农业合作化开始时实行______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它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3)结果:______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7、根据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8、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点名称写在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1)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的河流名称。
(2)英雄黄继光牺牲的战役发生地点。
2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_____的目标。
30、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________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3)特点:实行________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典型:____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影响: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____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利用时间轴基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请写出①、②、⑤对应的历史时期。
32、我国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指导方针是什么?写出这一方针的含义?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会议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谁?《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有何意义?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
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