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资阳初二下学期一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2020年全球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的贡献是

A.青蒿素 B.链霉素 C.青霉素 D.克隆技术

2、1990年,习近平曾创作了一首词:“……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该词追思的“好官”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雷锋 D.焦裕禄

3、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李明按照我国对外开放的次序依次各举一例,正确的是

A. 深圳-大连-长江三角洲-重庆

B. 厦门-武汉-珠江三角洲-昆明

C. 珠海-天津-满洲里-闽南三角地区

D. 汕头-海南岛-辽东半岛-重庆

4、武汉是座英雄城市!回想当年,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灭日本侵略军最多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与淞沪会战、长沙会战一并被载入史册

C.成为抗战以来中国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D.使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5、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并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该企业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华民国约法》

C. 《共同纲领》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压迫。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改革开放

8、下图所示票证曾经是北海市老百姓购买粮食的重要凭证——粮票。这种粮票的发行与使用反映了当时

A.百姓生活受制于计划经济

B.北海市粮食销售秩序井然

C.“文革”对经济发展的破坏

D.国家因为天灾而粮食短缺

9、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

A. 雷锋 B. 焦裕禄 C. 王进喜 D. 邓稼先

10、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

A. 香港问题

B. 台湾问题

C. 核武器问题

D. 社会制度问题

1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一体化建设从这里拉开序幕……社会主义在遭受严重挫折之后开始在这里重新焕发生机。”材料中的“这里”是指: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C.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2、被誉为“铁人”的是(  )

A.邓稼先 B.雷锋 C.王进喜 D.焦裕禄

13、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主要是指(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共同纲领”的颁布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4、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经历了两个伟大的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六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分别在1949、1979、2009年谱写了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振兴、民族崛起、民族独立

B.民族崛起、民族独立、民族振兴

C.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D.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15、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 合作化人民公社改革开放

B. 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C. 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 合作化多快好省三大改造

16、做好课堂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给如图笔记内容确定一个专题,最恰当的是

A.中国国防建设的成就 B.核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C.导弹部队建设的成就 D.人民海军建设的成就

17、新中国诞生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标志是(  )

A. 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   B. 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和空军

C. 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D. 发射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8、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声音。与抗美援朝有关的声音是(  )

A.“学习雷锋好榜样” B.“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

C.“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 D.“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今天我们在互联网上再现那场战争,就是为了纪念那一群可爱的人。”下列属于诗中所纪念的那群人的是(  )

A.聂耳

B.黄继光

C.焦裕禄

D.王进喜

20、“边陲小镇,首批特区,一夜崛起,开放窗口”所描述的城市是(     

A.珠海

B.汕头

C.深圳

D.厦门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都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四  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后,全国各地群众纷纷举行悼念活动。清明节前后,上百万群众来到天安门广场,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献花篮、送花圈,贴传单,作诗词,悼念周恩来,声讨“四人帮”。4月5日,活动遭到“四人帮”的镇压。这就是“四五运动”。这场运动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统编版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五  1961年,党中央做出加速国防科研和工业发展的战略决策。经各方努力,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显示出中国掌握了先进的火箭技术和制造大型火箭的技能,体现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

——杨照德《“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内幕》

(1)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2)了解新中国成立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3)了解新中国航空航天成就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4)了解文化大革命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5)了解一五计划应选择的材料是:____________

(6)材料一属于哪种史料:____________

A.一手史料   B.二手史料

2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上对应的内容

(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

(4)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23、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2006年,_____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被高原人民亲切地称为“吉祥的天路”。

24、1952年底,_______ 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25、

(1)图一中的人物是____________,作出____________伟大决策。

3)图二人物是_________,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_______________基本准则,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__________方针。

3)图三的人物是__________,主要贡献是__________,获得了______________称号。

(4)图四反映____________事件,司令员是________,胜利的标志性事件是______________

26、2013年,_______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在会上,他深刻阐述了_________的宏伟蓝图。其基本内涵是国家_______、民族________、人民_______。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_________”的奋斗目标。

27、他艰苦创业,带领钻井队开采出了大庆油田第一口井,被誉为“铁人”。____

28、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 ____________ 。1997年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 ___________ 。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___________年9月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___________,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___________道路,一切权利属于___________

30、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外交方针是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探索中有失误,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哪个重要油田是在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石油工中被誉为“铁人”的是谁?

32、请简答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33、抗美援朝的总司令————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回来吧,就缺你了!”

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第二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第七条国家主张通过台湾海峡两岸平等的协商和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协商和谈判可以有步骤分阶段进行,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材料三:2005年四五月间,连(战)宋(楚瑜)大陆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他们为未来中国和平统一开拓了新的局面,突破了敌对的状态,而连宋大陆行就是在致力创造这样一个美好明天宋楚瑜紧随连战登陆,仿佛大海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刹那间冲垮了禁锢两岸交流的“无形堤坝”,形成一股难以阻挡的势头,为两岸关系带来了正面的重大效应。两岸对话交流的大势已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你嘴指什么地区?形成这一状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当前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你认为促进两岸统一因素有哪些?阻碍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4)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