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根本原因是
A.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B.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C.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D.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会议是(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四大
3、“当尼克松步出飞机舱门后,扑入眼帘的是‘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团结起来’等标语。但从第二天起,中国媒体的报道中却大量出现了‘欢迎’、‘陪同’等词。”这种变化( )
A.侧面反映中美关系缓和
B.鲜明体现中美正式建交
C.标志了中美合作的形成
D.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智慧
4、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福建南安花生亩产13241斤。该报道反映了( )
A. 我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 B. 农村合作化的优越性
C. 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盛行 D. 文革时期“左”的错误
5、从2020年5月1日开始,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必做的一件事。此项举措主要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哪一方面
A.创新 B.共享 C.绿色 D.开放
6、1952年10月,志愿军某团某排战士在执行潜伏突击任务时,美军燃烧弹落在潜伏点引燃烈火。其中一位被炮火引燃身体的战士,为了避免暴露而放弃自救,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战士是
A.左宗棠 B.邱少云 C.黄继光 D.董存瑞
7、解放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斗争的开展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争取了和平的建设环境
C.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8、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特区建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等资料。由此推断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
A. 民族团结 B.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 祖国统一 D. 外交成就
9、历史学家把百年前的某历史事件视为“分水岭”,它“将八十年的旧民主时期和新民主时期分开”。这一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五四运动
D.新中国成立
10、现在我国商品丰富,价格放开,各种商品在市场上都能购买到。我国首先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
A.1978年 B.1984年 C.1992年 D.2001年
11、下列对联中反映改革开放之后情况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
B.翻身不忘毛主席
C.食堂巧做千家饭
D.公社饱暖万人心
12、下列关于“一国两制”构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 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 B. 最初是为解决香港问题提出的
C. 成功在澳门问题上得到运用 D. 是新时期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3、下图所示协议的签订标志着
A. 西藏自治区成立
B. 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C. 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D. 西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4、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获奖主要是因为她
A.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B.发现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C.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D.成功地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15、结合所学知识,从下边这钱关键词中,你可以知道这位科学家是( )
①中国女药学家②发现了青蒿素③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
16、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曾经,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这一“新生事物”在我国开始于( )
A.1950年
B.1958年
C.1978年
D.2001年
18、从农民拥护新政权的角度看,在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中最有意义的是( )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C.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
19、如果总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信息,那么下列资料中不应该选的是
A. 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
B.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C.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 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人民公社
2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是哪次会议的主题
A.中共十九大 B.中共十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二大
21、下图分别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人物______和______
22、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________的率领下,奔赴朝鲜战场,开始抗美援朝。
23、青蒿素:
(1)概况:____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治疗______的新方法。
(2)荣誉: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_______或_______奖。
(3)意义:开创了治疗________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24、日常生活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____________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_____,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吃的方面,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_____问题。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也很简单。
(3)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_____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_____”,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4)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_____也不断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2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果:_____________被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___________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___________。
27、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_____”。
28、___________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__________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9、到_______年,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0、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3年_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1、
《新华日报》记者以素描手法,记叙了举国狂欢的那一刻:“京沪路龙头房内外的机车汽笛齐鸣,以表示庆贺与传播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停泊在长江江面上的轮船也一齐唱和起来,清脆的汽笛声持续达20分钟之久。”这位记者记叙的重大历史事件。
(1)这位记者记叙的大事是什么?
(2)这件大事的意义是什么?
(3)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是什么?
32、情境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工作报告上写道:“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分析: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什么?其胜利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践行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站起来】
(1)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标志性事件。
【富起来】
(2)改革开放使中国“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哪一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强起来】
(3)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哪一伟大构想?写出这一构想成功实践的范例。(一例即可)这些成功实践有什么重大意义?
(4)当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请写出一例外交成果。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的感悟。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召开。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采用公元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简要说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材料一归纳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