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林芝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1911年,《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

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

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

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

2、1920年陈独秀、李汉俊创办《劳动界》用浅显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向中国的工人阶级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号召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为改变受压迫的境遇而斗争。材料说明(       

A.知识分子宣传民主和科学

B.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高涨

C.共产党早期组织已经建立

D.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

3、晚清道光皇帝(1821-1850年在位)的陵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对此解释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败仗”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台湾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以下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场景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直接相关的是(  )

①上海某工厂厂长参加公私合营股东大会

②武汉人民庆祝长江上第一座大桥通车

③大庆石油工人手拉肩扛将钻机运到井场

④杭州某皮鞋匠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人们为悼念我国一位民族英雄而撰写的挽联,这位民族英雄是谁

A.邓世昌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林则徐

6、他为了“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毕生躬耕田畴,是他“一程济世,万家粮足。”他被誉为“当代神农”“杂交水稻之父”。他就是倍受世人敬仰的(     

A.钱学森

B.袁隆平

C.邓稼先

D.吴孟超

7、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

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责任制的确立

D.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在三大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是公私合营

C. 到1957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D. 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9、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批准颁布的建国纲领性文件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此“建国纲领性文件”是

A.《农政全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资政新篇》

D.《天朝田亩制度》

10、习近平同志说过:“我们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60多年前,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C.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1、下列所示内容体现了

A. 世界各国空前团结

B. 世界贸易自由化完全实现

C.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D. 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12、1913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宋案”。这一事件发生于

A.民国元年

B.民国二年

C.民国三年

D.民国四年

13、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赣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陕甘革命根据地

D.大别山根据地

14、有学者形容新中国70年代外交关系的三次突破为:艰难复常,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前嫌;相逢一笑,邻里往来。其中“跨洋握手,冰释前嫌”对应的外交事件是

A.毛泽东访问苏联

B.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尼克松访华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5、“紫荆”开启后“白莲”开,神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谱新篇。这首诗歌是指?(  

A.西藏的和平解放

B.九二共识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D.海峡两岸逐步实现“三通”

16、“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听着电视剧《太平天国》的主题曲,我们不由得想起

A.洪秀全 B.孙中山 C.林则徐 D.戚继光

17、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的一次大胜。指挥这次战役的是中国军队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A.李宗仁

B.蒋介石

C.彭德怀

D.赵登禹

18、“十三五”规划是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回顾历史,下面对联反映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B.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蓝图

C.一桥架长江南北畅通,三路通雪域汉藏同乐

D.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19、在“实业救国”热潮中,创办大生纱厂的是(  

A. 陈启沅   B. 张謇   C. 方举赞   D. 朱其昂

 

20、加强思想控制是古代帝王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明朝时,皇帝为了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将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局限于

A.四书五经

B.宋词

C.唐诗

D.《资治通鉴》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如下图图一会议上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 ______,坚持改革开放。图二会议上习近平深刻阐述了 ______的宏伟蓝图。

2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上来,实行_____的历史性决策。

23、定都天京:1853年,攻占________,改为天京,作为都城

24、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事件__,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事件__

25、根据《时局图》回答问题并填表:

(1)图中虎、鹰、熊分别代表哪个国家?

(2)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26、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____自治区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

27、课本上为我们介绍了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有________、钱学森等人;2015年,中国药学家________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8、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9、2003年10月,航天员______乘坐“______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0、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发生在_____________(战争)。近代以来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六款。按照西历本年五月二十九日,即中历四月十二日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此款系西历一千九百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中历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日条款内、第二款所载之各国各会各人及中国人民之赔偿总数。

……

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 。

第九款。按照西历一千九百零一年正月十六日,即中历上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文内后附之条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今诸国驻守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 、昌黎 、秦王岛、山海关。

第十款……(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

……   

概括材料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中国造成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2、为什么说科举制的创立和废除都是历史的进步?

3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近代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李大钊较为系统的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文章

(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他的名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埔军校旧址(图片)

材料二:在欢庆胜利的时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庄严宣告:“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材料三:受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等人赴西安参加谈判。

材料四:承派周恩来先生来渝洽商,至为欣慰。惟目前各种重要问题,均待与先生面商,时机迫切,仍盼先生能与恩来先生惠然偕临,则重要的问题,方得迅速解决,国家前途实利赖之。

——1945年蒋介石发出的电报

(1)周恩来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这所学校创办的背景是什么?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体会材料二情境,材料中所说的“欢庆胜利”是指什么事件的胜利?这件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周恩来因何事前往西安参加谈判?这个事件的解决,有什么重大意义?

(4)材料四中,蒋介石称“待与先生面商”,其中的“先生”指谁?这次面商的实现,起了哪些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