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屏东七年级质量检测历史

一、选择题(共20题,共 100分)

1、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揭开了(     

A.北伐战争的序幕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C.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D.解放战争的序幕

2、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揭开变法维新运动序幕的是

A. 创办《万国公报》

B. 公车上书

C. 成立强学会

D. 颁布《定国是诏》

3、电影《一个人的奥运》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凄惨景象。2008年奥运会已在我国的北京成功举办。中国人参加奥运的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能说明

A.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B. 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

C. 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

D. 所有的奥运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中国的强项

4、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A. 《天津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改订条约

5、1860年10月火烧圆明园的侵略者是

A. 英俄联军

B. 英法联军

C. 俄美联军

D. 日本侵略者

6、下图是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场景,从那一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含义是(     

A.中美开始了长期对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形成

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内容

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②和平解放西藏

③“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④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②①④③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8、党的十八大继续聚焦三农问题,力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比较正确的是( )

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重走长征路”活动中,张强准备再现下列历史场景。其中取材不当的是

A.四渡赤水河

B.飞夺泸定桥

C.翻越大雪山

D.会师井冈山

10、1961年,董必武写下缅怀战友的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所提会议最重要的内容是

A.发动五四运动 B.成立中国共产党

C.井冈山会师 D.筹备南昌起义

11、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出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必须建立人民的武装

C. 必须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D. 必须把工作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12、袁世凯一再践踏民主,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他在公开宣布恢复帝制前的独裁活动不包括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会

C.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废除民国纪年法

13、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北伐的目的是

A. 把革命从广东推向全国

B.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C. 抢夺地盘和政权

D. 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

14、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下列关于该文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试图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 B.反映了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C.有利于鼓舞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 D.顺应历史潮流,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

15、下列历史事件中,改变了社会性质的是(  )

①鸦片战争

②辛亥革命

③五四运动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⑤三大改造完成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6、19世纪60年代,一位华侨回到上海,他可能经历的情景是:

A看报纸了解清政府设置新疆行省

B.听朋友介绍北京爆发了学生运动

C.听说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D.看到日本人在上海大规模开办工厂

 

17、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冤案得到平反恢复名誉的是(     

A.吴晗

B.彭德怀

C.贺龙

D.刘少奇

18、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中,故事起源于一场展出:“分别收藏于淅江和台湾两地的《富春山居图》两幅残卷在台北‘合璧’展出。”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说明(  

A.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比较活跃

C.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D.“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现

19、下图是1954年邮政总局发行的特种邮票。它的发行是为了庆祝( )

A.《共同纲领》的通过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

D.《双十协定》的签订

20、李宗仁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捷报传来,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瞎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A.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得最大胜利

B.打破了日本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

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1、时间:____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

22、教育的发展

(1)兴办学校: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_____、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______。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______

(2)新式教育的发展:1902年,清政府废除______。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______,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______逐渐发展起来。

2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1853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______________,作为都城。

2)《马关条约》中规定开放沙市、苏州、杭州、_______________为商埠。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1927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4、1995年1月_____ (人物)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_____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向中国大陆,胡锦涛与之会面,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5、19274月,蒋介石发动了____________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国民革命失败。

26、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__________,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了“__________”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7、1851年,______领导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政变中,______拒绝出走,矢志为变法牺牲。

28、意义:___________

29、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___________三座大山的统治。

30、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起_______的作用。_______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三、简答题(共3题,共 15分)

3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改革开放”成果展览。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展览一:伟大转折】

(1)改革开放是在哪一年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在这次会议上党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指出这次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

【展览二:领袖风采】

(2)谁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展览三:城市改革】

(3)1984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什么?

【展览四:开放窗口】

(4)哪座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2001年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的事件是什么?

【展览结语:展望未来】

(6)结合所学知识及改革开放的成果,你认识到什么?

32、中国的抗日战争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33、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城市在近代饱经沧桑,是近代中国的缩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853年太平天国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首都,颁布的土地分配文件是什么?

(2)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这个政府的性质是什么?

(3)抗日战争中,南京被日军攻陷。日在南京犯下了什么滔天罪行?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4)解放战争中哪次战役解放了南京?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

(5)用史实说明“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选择其中的一个“点”作答)

 

四、综合题(共1题,共 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各少教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摘编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材料三  70年来,我们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时代变化,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进而形成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回答了新时代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团结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祖国和平统一的时代命题。

——摘编自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的“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历史上,台湾曾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占?

(3)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国家统一的有效途径,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请举一例史实说明。概括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