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独一无二的理念,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2018年4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表示,北南首脑会晤将在板门店韩方一侧举行,此消息真是石破天惊。
③在模拟法庭辩论赛环节,控辩双方继续摇唇鼓舌,精彩对辩。在一旁直播的同学也热情高涨,不时穿插一些现场点评的环节。
④从来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它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
⑤很难想象,出身于仕宦名门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一生竟如此坎坷,他晚年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艰辛备尝,最终客死他乡。
⑥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在设定教学课程及内容时,要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一知半解等现象。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2、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3、韩愈为了抨击时弊、倡导师道,作《师说》一文送给( )
A.李商隐 B.李蟠 C.李颀 D.李治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②共享的理念一经获得共识i,就迅速在美国、欧洲等信息经济发达的国家演变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实践。
③随着时间流逝,“卓筒井”的前世今生在他的创作构思中越来越丰满,小说《蜀盐说》也终于瓜熟蒂落。
④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活跃的创新构思,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
⑤北方地区端午节采摘的鲜艾草,散发着令蚊虫进退维谷的抑制性气味,可以起到驱虫的独特功效。
⑥在很多地方,由于收入保底,参保农户还可以将保单拿去银行进行质押贷款,融资难题迎刃而解。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⑤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冯小刚的创意和命题下,郝云很快创作出了《群发的短信我不回》。据悉,这首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接地气,朗朗上口,易于口耳相传。
B. 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夏志清认为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他震耳欲聋的见解,改变了张爱玲作品的命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
C. 65万微博粉丝的“飞机的坏品位”,是杨家坪“80后”重庆崽儿。他的《香蕉哲学》一时洛阳纸贵,5个月加印了6次,卖出30多万岫册。
D. 在发达地区,一台晚会可能会花费上亿元甚至几亿元,这与“八项规定”中厉行节俭、杜绝铺张的主张南辕北辙,也验证逃“公款追星”之类的诟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世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于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认为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险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首先得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觉得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这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的,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的,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王夫人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中,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这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同时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
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
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而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______。(苏轼《赤壁赋》)
(2)淇水汤汤,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
(3)芳与泽其杂糅兮,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_______,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6)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鸿门宴》)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形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特点,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
(3)黄鸟又名黄莺、黄鹂、仓庚等等,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普通候鸟,很多古诗词句中都不乏它们的身影,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1)国家兴亡,朝廷更替常常引起古人的感怀议论,如《过秦论》中,贾谊用“___________________,焚百家之言”两句,批评了秦王朝对于古代美政的抛弃和舆论高压的政策;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认为,朝廷兴衰是由统治者的不当行为造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观点鲜明,令人警醒。
(2)“疏”、“谏”等文体常表达对时事的看法,对统治者劝谏,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___________________”,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人习于苟且非一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批判当时士大夫长久以来苟且偷安、附和世俗的不良风气。
(3)每年端午节,人们用各种方式纪念屈原。今年端午节,学校将举办纪念活动,拟选取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评价《离骚》及屈原特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介绍屈原展板的标题。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指出,如果常常面临着“______,______”的局面,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
(2)庄子在《逍遥游》中,向人们表达“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时,运用了一系列的类比,其中“______,______”两句就从“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这一角度来进行阐释。
(3)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杜鹃鸟是由望帝化身而成的,它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甚为哀怨悲凄。古代诗词中常以杜鹃鸟作为悲苦的象征,如“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船舫和秋月,烘托出琵琶曲终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2)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用侧面描写来突出箫声悲凉与哀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①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②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③。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④?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路经惶恐滩时所作。据《万安县志》载“赣州二百里至岑县,又一百里至万安,其间有滩十八……滩水湍急,惟黄公为最甚。”南方人读“黄公”如“惶恐”,因被称作惶恐滩。②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③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④典出《论语》,孔子曾问路于隐士长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张,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说:“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问我们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七千里”极力渲染被贬之遥,“二毛”指头发黑白相杂的老人,说明诗人已至暮年。“一叶身”形象地表现诗人飘零的现状。
B. 首联集工巧的对仗、生动的夸张、形象的双关、强烈的对比多种修辞于一体,并巧用数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 把“黄公滩”叫做“惶恐滩”,虽是口音之误,却能涉及身世国事,颇有意趣,所以为后人认可并应用。如文天祥诗中就有“惶恐滩头说惶恐”。
D. 颈联中“帆腹”是说船帆受风,如大腹鼓起。这一联写舟行所见所感,整首诗的格调也随之变化,由雄放转为凄苦。
E. 尾联中“便合”意即“正应当”,“知津”反用孔子的典故,表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劫难时,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态度。
【2】诗人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复杂多变,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柝。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秦论
贾 谊
秦并兼诸候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擾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国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谛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
C.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D.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5】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②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③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④奋斗是长期的,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⑤要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
⑥要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全过程,形成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
以上六句都摘自习近平主席的近期讲话。读了这些话,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