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各政府职能部门横向上相互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一个封闭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①下一级对上一级层层负责
②分别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
③整个行政系统内部实行垂直领导
④纵向上具有明显的权力行使的单向性
A.④②①③ B.①④②③
C.③①②④ D.②④③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 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耳熟能详的一种艺术语言,似乎总是以 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减法”是工匠们惯于使用的方法,整个故事的内容的概括是通过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 )。 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
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 ,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通过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普及和思想的教化。
B.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C.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的教化和思想的普及。
D.通过以图代文的这种方式,实现了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
3、下列人物中,与“鸡鸣狗盗”的故事相关的是( )
A.信陵君 B.孟尝君 C.春申君 D.平原君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拿来主义》的作者是现代文学家鲁迅,《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是俄国的普希金。
B.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唐朝诗人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C.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一个音阶。
D. 古时对别人称自己亲属时,常在称号前加“家”或“舍”;称别人亲属时加“令”。
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今中外不少学问大家,对读书都有过思考和总结, ① 不乏专门论著。这些是读书人永恒的问题,我称之为“十字架般的问题”,读书人永远背负着它们, ② 为了寻求一种上升和超脱。人 ③ 可以分为“读书”和“不读书”两类, ④ 同为读书人也有不同的境界,比如为消遣的阅读、为知识的阅读,以及为观点和思想的阅读。 ⑤后一种境界能让我们对书籍以及书籍背后的人保持极大的敬意和热情, ⑥ 让阅读成为我们终身不可废离的生活方式。
|
|
|
|
|
|
|
A | 甚至 | / | 本来 | 即使 | 但是 | 而且 |
B | 也 | 就是 | 固然 | 但 | 惟有 | / |
C | 而且 | 只是 | 当然 | / | 然而 | 并且 |
D | 并且 | 是 | / | 可是 | 只有 | 而且 |
A. A B. B C. C D. D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护秋
赵长春
护秋从立秋前就开始了。
入夏,瓜果就挂起来,成串成排。苞谷、黄豆、谷子,饱盈盈的。红薯、花生,绿油油的。茄子、豆角,旺腾腾的。不护,就有人偷。
其实,护秋是这两年才有的事儿。以前,不护,人们不偷,口渴了,走到地头摘个瓜,薅个水萝卜,不算啥。这两年不行了,啥都缺,特别是吃的喝的。
人们吃不饱,就有人去地里踅摸了,汪着水的瓜果,经不得嘴的芝麻,逮着啥偷啥。就开始护秋了。
护秋是个美差,都想干,就推选。保管王被选上了,看护四亩滩地的苞谷。
保管王是公认的护秋员。
那时候,队上设保管一职,保管队上所有公共财物。王铁头高小毕业就当保管,几十年了,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人们喊他保管王。全队的人都信任他,不贪不沾。在这关键节口,一致让他看护苞谷地。
苞谷地在河边,袁店河边的四亩滩地。这是全村最大最好的一块地,收罢麦子,种苞谷。地好,水足,苞谷长得也好,一棵抱着两三个大棒子,喜人。有人偷回去,可以燎、煮,焐苞谷饭、摊浆饼,这样的话,到不了收秋就光了。
人们怕谁去都看不住。保管王去。
保管王护秋带着他的狗。狗叫花花,黑黑白白。别人家的狗都被杀了吃肉,保管王不。
狗也是命,跟着自己有些年头了。会开门,噙鞋,驮草,握手,拥抱。保管王舍不得,就喂着。也有意思,人没吃的,花狗也不吃多了,喝水,叽叽咕咕地舔水,薄红的舌头一撩一撩……看得保管王眼里很潮。
现在,保管王带着花花,在月光下走。四亩滩地在夜色里幽暗一片。保管王走在花花后面,没有吃饱,都走得很慢。蛐蛐叫着,萤火虫飞着。保管王想,这些生灵饿不?想到饿,肚子就咕噜一阵响。风起,吹过苞谷,唰唰的,飘逸着嫩玉米的清香。保管王感觉到了香味的颜色,尤其是这样的夜晚,嫩苞谷的香是有颜色的,青。
真想剥一棒来,啃一口!这样想的时候,花花停着了,身子一纵,摁着了一棒苞谷,回头望着他。
花花!
保管王喝了一声,花花就缩下身子,支起耳朵,尾巴一摆,蹿进地去。保管王也听到了什么,一下子没有了饿,跟着花花跑……地深处,蜷着一个人,发着抖!
——护秋十来天了,保管王第一次遇上了贼。
起来吧。保管王说,你起来,回家吧,我啥也没有看见。
人起来了,是个女人,身上掉下来几个苞谷棒子。
女人来偷东西的多,尤其外村的女人。好像偷本村的东西抹不开脸,就去外村偷。有的还带着小孩。逮着了,求饶,哀告,哭穷。可是,都穷啊,你偷我偷,就没有办法了。别的护秋员说过,没有办法,看着可怜,放人吧……人家却不放你了,一下子抱住你,哥!
哥!女人也这样低低地叫了一声,很清晰。女人扒拉了一下头发,哥!月光下,女人很年轻。
保管王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
女人就走,低低地哭着。不远处,又起来一个人,男人,拉住了女人,冲保管王鞠躬:哥!
这次,保管王吓了一跳。
男人说,哥,我知道你。没有办法,孩儿小,快饿不中了……俺再不干这事了。
站住!保管王头一摇,走过去,把地上的那几穗苞谷杵到男人怀里,走吧,赶紧走,顺河滩走!
窸窸窣窣,一阵苞谷叶的声响。看着他们走远,保管王跟着花花又转了一圈,回到了窝棚。窝棚两层,他高高地坐在棚口。月亮也很高了,半月,他的背影很亮堂。
窝棚下,是花花。
花花岁数不小了,毛涩且稀。因为跟着他,人吃不好,狗也吃不好,所以前些时,保管王喂狗半个酒泡过的窝窝,灌了它三两酒。抱到往城里送煤的车上……半个月后,狗回来时,瘦得要命!不吃东西,少吃东西,只是,再也不离开他半步。
窝棚下,花花坐着,望着保管王,眼睛里有东西淌出来,亮莹莹的,凉。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了夏后田地里庄稼蔬菜茂盛繁荣的景象,形象地说明了护秋工作的内容,也为后文写选派“保管王”护秋做了铺垫。
B.小说中设置狗儿“花花”这一形象,有力地衬托了主人公“保管王”的形象,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起到深化文章主旨的作用。
C.小说巧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保管王受到女人的诱感后“浑身一震,你走吧,赶紧走”,表明他也有人性的弱点,展示了人物的多面性。
D.本文语言通俗而不失清丽,如“地好,水足,苞谷长得也好,一棵抱着两三个大棒子,喜人”,这样的语言,清新平易,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小说中的“保管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
【3】“保管王”作为全队人“公认的护秋员”,却放走了偷苞谷的“贼”,小说这样构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见贤思齐焉,_______。(《论语·里仁》)
(2)_______,但愿长醉不复醒。(李白《将进酒》)
(3) 尔曹身与名俱灭,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4) 师者,_______。(韩愈《师说》)
(5)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 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______,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苏轼《赤壁赋》)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子曰:“弟子,入则孝,_____________,谨而信,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3)世人皆浊,__________?众人皆醉,____________?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赠花卿》)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
(2)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_________ ,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
(4)青泥何盘盘,_________ 。(李白 《蜀道难》)
(5)弟走从军阿姨死,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7)辘辘远听,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8)舞榭歌台,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在《三峡》中,郦道元用“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峡江两岸峰峦紧密相接的特点。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描写蜀道山势高峻陡峭,和人们徒叹奈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待世界,那么结果则是“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人的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劝学》就告诉我们:“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
(2)用典是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通过檀道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3)孤舟一叶,不仅载文人远游,也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人常用“孤舟”意象来表达人生旅途的漂浮寂寞之感,或隐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②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一。②谅:料想,实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直陈眼前之景,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以写实手法将桥、径、林贯穿起来。
B.三、四两句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特写竹子的拔节,仿佛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的苦节,听到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声。
C.全诗结构清晰,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实,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第三层是最后两句抒发感慨。
D.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
【2】“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人以竹自喻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芋老人传
(清)周 容
①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②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①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②。子不佣矣。
③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③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④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⑤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④,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⑤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选自《古代散文联璧百篇》)
[注] ①箸:筷子。②讲钧礼:行平等之礼,意即免除了尊贵上下之礼。钧,通“均”。③不饬:不守规矩。④倾盖不意:意外地发生了交往。⑤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老人延入坐(_______) (2)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________)
(3)辍箸叹曰(________) (4)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独与妪居渡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生为之饱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是芋视乃妇也
D.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2)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4】第③段芋老人列举了“富而弃妻”、“贵而绝交”、“为吏而□□”、“为官而□□”等四个“以今日而忘其昔日”的例子。
【5】本文在写作手法上类似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请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药铺)
②三间火燎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铁匠)
③春秋有情,上善若水;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校)
④也需规矩从绳墨,还待春风试剪刀。(裁缝铺)
⑤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竹器店)
⑥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行业的对联含意深刻,哲思隽永。读了上面六副对联, 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副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 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