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的历史,王朝更迭,内乱外扰,政治局面一直风雨如晦,很少有光风霁月的时候。
②红地毯的最高潮来自压轴明星赵雅芝和夫君的亮相,赵雅芝依旧美艳照人,夫妇俩一唱一和,羡煞旁人。
③在“朗读者”第七期节目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与故乡、父亲告别的情景。
④与同时期那些名噪一时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无重大、敏感的主题,并未立即产生大的轰动,显得过于平静。
⑤《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的饰演者吴刚以精湛的演技,挥洒自如地演绎着本中的角色。
⑥朝鲜的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韩、美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陷入不绝如缕的境地。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何以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
C.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
D.官命促尔耕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
D.信义安所见乎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裹脚(guǒ) 幼稚(zhì) 恐吓(xià) 胆怯(qiè)
B.残酷(kù) 损害(sǔn) 名誉(yì) 卑劣(bēi)
C.老鸦(yā) 瘪三(biē) 蹩脚(bié) 惬意(qiè)
D.庸俗(yōng) 薄弱(báo) 檄文(xí) 窒息(zhì)
5、下列对联中,适合用来祝贺乔迁新居的一项是( )
A.春回大地繁花俏 旗展东风旭日新
B.党近为邻宜教子 时当盛世好安居
C.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D.喜见红梅多结子 欣看绿竹又生孙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素昧平生的花草。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为“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蘩”,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蘩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肄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取材于梁衡同名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散文既是一种艺术,其美是有层次的。我认为可以分为三层。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作者能将要说的事物客观地、清楚地写出来摆在读者面前。要求如实、不走样,能显示事物本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作者在对某事物的描写或某种思想的表达中能产生一种美的氛围、意境,将读者引到一个美的精神境界。这个境界是作者的主观境界,是别人无法替代创造的。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后,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观念……第三个层次的艺术魅力是一种冷静的思索,使读者在经过一番景的陶醉、情的激动之后,静思其中之理,并悟出宏观之道。
(节选自梁衡《掌握这三个层次,写出优质有深意的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洇(yīn)染,皴(cūn)法,酒肄(sì),芊芊(xiān),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字形书写都正确。
B.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C.文章第④段中介绍了植物学“打方”的方法,是为了突出生长在墙体上的植物的丰富多样。
D.在作者看来,美需要发现,如夕阳晚照中的老墙就美得让人心颤;同时,美也需要保护,如立在窗前的新房就破坏了老墙之美。
E.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2】请简析第③段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的原因?
【3】本文④⑤⑧段,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描写花草、苔藓等植被,对此你如何理解?
【4】文章围绕“墙”展开叙述,请结合文本概括“墙”的特点。
【5】请依据文本二中“哲理之美”的观点简析文本一中作者借“老墙”表达的哲思。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完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酿泉之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醉翁亭”之所在。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与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境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秦国搜刮、挥霍六国珍宝的行为。
8、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舒缓、柔和。远景描写,静中寓动。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忆他们青春年少时欢乐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原因时,除了他们认为彼此年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尚有“_____,_____”的顾虑。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鱼的游动来写潭水清澈的一句是“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11、名句默写。
(1)韦应物《滁州西涧》中,表达诗人恬淡心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的《游山西村》中,景物描写中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鱼我所欲也》中能够阐述“高官厚禄如果不合礼义就不应该接受”这一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描写了优美的田园风光、闲谈农事和田家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这里指唐朝使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莽莽万重山”与“孤城”对比鲜明,概写秦州险要,透露出严峻紧张的气氛。
B.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用语奇警,又景中含情,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C.尾联“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衰飒局势正在继续发展,忧伤的心情未有尽期。
D.全诗沉郁顿挫,境界雄奇阔大,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2】“属国归何晚?楼栏斩未还”两句,引用汉王朝强盛时代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栏王首还阙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益州画像记
宋·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选自《嘉祐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不可以武竞 竞:镇压
B.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牧:管理、治理
C.今夫平居闻一善 平居:平时
D.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属:写文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敌入侵,边防将士连夜呼叫,一时谣言四起,对此,皇帝表现出极大的镇定,提醒人们不要妄自行动扩大动乱。
B.张益州曾经对作者说,只要对四川百姓施以礼仪教化,按照法律来差使他们,四川人就会变成最容易管理的。
C.苏洵反对替张公画像的唯一原因是张公的恩情只要留在人们心中即可,功业由史官来记载。
D.本文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表现了他宽政爱民的思想。苏洵的散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语言犀利,话语纵横,有很强的思辨力。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2)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4】文中民众坚持画像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4、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往往希望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到生命的意义,然而有时,这种追寻会变成廉价的自我感动。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