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可克达拉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②17秒时间可以干什么?“手机控”在微信群里抢个红包秀一秀,博尔特跑两次100米,但在战火不断的中东,17秒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让全世界都为之屏息。

③今年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的这位考生的确不同凡响,该篇作文立意暗合时代主旋律,行文不蔓不枝,语言犀利凝练,个性化色彩浓厚。

④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⑤当看到小岗村村民按下的一个个红手印时,大家深深地感到,他们怀念的沈浩不仅是一位村官,更是一位和他们休戚与共的亲人。

⑥中国口头文学非常博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陈陈相因的故事传递着中国人传统道德准则与价值观,蕴含着人们的生活智慧和丰富的生产经验。

A. ①②⑥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夜》的作者是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面对美好的大自然,诗人们有唱不完的歌。

B.《陈涉世家》 选自《史记》,这部作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光,鲁迅高度评价这部作品,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敬业与乐业》的作者是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他号“饮冰室主人”,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课文告诉我们生活都要敬业与乐业。

D.《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它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文中的唐雎表现出了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

3、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山相发挥 B.行李之往来

C.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4、“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  

A.男角

B.女角

C.儿童

D.男女均可

5、下面是一首写“边事”的五言律诗,排列次序正确是( )

①调角断清秋 ②征人倚戍楼 ③春风对青冢 ④白日落梁州

⑤蕃情似此水 ⑥长愿向南流 ⑦大漠无兵阻 ⑧穷边有客游

A.②①⑦⑧③④⑤⑥ B.⑤⑥③④⑦⑧②①

C.①②③④⑦⑧⑤⑥ D.⑤⑥①②⑦⑧③④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高粱

莫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本人的汽车队。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余司令说:“立住吧,”奶奶就立住了。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每年都大量种植。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雾奇浓,活泼多变。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拔腿迟缓。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略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红高粱充满诗意,也隐含血腥,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B. 小说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描写环境,壮美与优美兼具,既呈现了家乡的风貌,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C. 小说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表明我对父亲的态度是不尊敬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余占鳖。

D. 余司令“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这体现了余司令的粗野狂暴与果断干练。

2有人评论本文的开头“兼具现实的真切感与历史的厚重感”,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3莫言曾说“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上的“邪劲儿”。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拿“思”与“学”作对比,强调学习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墨西哥时,在演讲中强调: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其中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作品中表达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句子很多,其中《离骚》中用方与圆不相合作喻来表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晴雯抱屈而死,死前喊了一夜的娘,读来令人唏嘘,不免让我们想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3)鹧鸪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的满腔愁绪,因此“鹧鸪”成为诗人词客表情达意的常用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地描写赤壁雄奇壮阔之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定风波》中写自己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毫不畏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饱含人生哲理,是全词的点睛之笔。

10、按要求填空。

(1)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秦观《_________·郴州旅舍》)

(2)_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黄庭竖的《登快阁》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情感,其中_________句用伯乐与钟子期的典故,隐喻世上已无知音。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以字称人,表其德行。如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其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强烈的诘问指责了秦统治者对老百姓极力搜刮,自己却奢靡浪费的行为。

(3)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猿”与“鸟”共同描写景物、营造氛围的写法较为常见,如“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吴潜满腹诗书,却官小权微,难受重用,该词为他任镇江知府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词人从“铁瓮”起笔,点出镇江城古来形胜的特点,并交代词人所在。次句聚焦“金焦”,写出金山、焦山东西相对的壮观之势。

B.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最后一句“好景画难描”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的作用相同。

C. “孤云”“孤帆”衬出江天、江水的浩渺;“来去”“上下”纵横交错,可知词人在游目骋怀,频频俯仰,可以想见其跳荡的神思。

D.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一句,词人从历史的角度,由近到远,写镇江古城的攻守征战,突显镇江古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本词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乌氏庙碑铭

韩  愈

元和五年,天子曰:“卢从史始立议用师于恒,阴与寇连,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其四月,中贵人承璀即诱而缚之。其下皆甲出,操兵趋哗,牙门都将乌公重胤当军门叱曰:“天子有命,从有赏,敢违者斩!”于是士皆敛兵还营,卒从史京师。壬辰,诏用乌公为银青光禄大夫、河阳军节度使,兼御史大夫,封张掖郡开国公。居三年,河阳称治,诏赠其父工部尚书,且曰:“其以庙。”即以其年营庙于京师崇化里。八年八月,庙成,乙巳,升于庙。

乌氏著于《春秋》,谱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在齐有余、枝鸣,皆为大夫。秦有获,为大官。其后世之江南者,家鄱阳;处北者,家张掖,或入夷狄为君长。唐初,察为左武卫大将军,实张掖人。其子曰令望,为左领军卫大将军。孙曰蒙,为中郎将;是生赠尚书,讳承玼,字某。乌氏自莒、齐、秦大夫以来,皆以材力显;及武德已来,始以武功名将家。

开元中,尚书管平卢先锋军,破奚、契丹;从战捺禄可突干。渤海扰海上,至马都山,吏民逃徙失业,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深高皆三丈,寇不得进,民还居,岁罢运钱三千万余。其后与耿仁智谋说史思明降。思明复叛,尚书与兄承恩谋杀之。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以疾去职。贞元十一年二月丁巳薨于华阴告平里。

【注】①存:指乌氏先祖乌存。下文中的“余”“枝鸣”“获”“察”等都是乌氏先祖的名字。②是生赠尚书:他生养了获赠尚书的乌承玼。③捺禄:山名。④可突干:契丹将领的名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史京师 致:招引

B. 其以庙 享:上供

C. 破奚、契丹 属:接连

D. 可突干 走:赶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阴与寇连,夸谩凶骄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B. 其下皆甲出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 始以武功名将家 请以秦之咸阳赵王寿

D. 寇不得进,民还居 向使三国各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诱捕叛将卢从史时,乌重胤挡住军门,控制住了局面。朝廷对他嘉赏提拔,并给予他建立家庙、享祭先祖的荣耀。

B. 乌氏宗族源远流长,历代都以才智能力显扬于世。入唐后成为名将之家,乌重胤因平叛有功而被封为河阳军节度使。

C. 乌氏家庙祭祀乌重胤的先祖三代人:父亲工部尚书、左武卫大将军乌承玼,祖父中郎将乌蒙,曾祖父左领军卫大将军乌令望。

D. 这篇碑铭详略得当,着重记叙了乌承玼父子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感人事迹,而对他们先祖的事迹则略去不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夸谩凶骄,出不逊言,其执以来!

(2)尚书领所部兵塞其道,堑原累石,绵四百里。

(3)事发,族夷,尚书独走免。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借鉴课文中夸张式的肖像描写手法,描写一个人物。突出该人物的外形特点及身份特征,20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