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指《易》《诗》《书》《礼》《乐》《论语》六种经书
B.是岁,元和四年也 元和:年号名称,这里用年号纪年
C.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太史:官职名称,至明清两朝,又称翰林为太史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东:黄河以东;河,专指黄河
2、对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名我固当,②旦视而暮抚﹒③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非有能硕茂之也,⑥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⑦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⑧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A. 朝歌夜弦,为秦官人
B.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 骊山北构而西折
D. 燕赵之收藏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5、对下面漫画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植树数量越多,越注重环保。
B.不能把植树数量看作政绩,更要重质量。
C.虽然植树方法不对,但是动机是好的,应该肯定。
D.这么多树绑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抵抗风雨,可见团结就是力量。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日常生活中看起来像一件小事的垃圾分类,却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共识。201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这意味着,中国城乡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拉开了帷幕。
纵观世界历史,垃圾分类的法制化大多是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全面启动并发力的。在这一时期,有了前期的环境污染教训和环保宣传教育,社会公众更容易接受垃圾分类;同时,工业化前期和中期积累的科技和经济成果也成为推进垃圾分类的管理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党中央对垃圾分类做出统筹部署,符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由于涉及社会文明观念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从国际上看,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的共同努力。考虑到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日趋完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培育,全民的生态文明共识已基本形成,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垃圾分类从试点到全面顺畅运行的时间可能会大大缩短。
(摘编自常纪文《办好垃圾“小事”需大统筹》)
材料二:
材料三: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有利于提升垃圾处理系统效能与二次污染控制水平,有利于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垃圾分类还可以促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标准的逐步完善,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与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推行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将垃圾处理的重心前移,扭转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局面,在生产过程和消费环节减少垃圾产生。居民通过持续参与垃圾分类,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等管理措施带来的相对不便利中,可以不断强化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分类才能由“盆景”变成“园林”,进而汇成“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推动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垃圾分类是个人文明的培养基、社会文明的试金石、生态文明的助推器。每个居民都应该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各级政府应该将垃圾分类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来落实,不宜抱着“应急”或“应试”思维,采用“运动式”或“表演式”的方式来推动。
(摘编自刘建国《垃圾分类: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垃圾分类是事关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它并非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B.垃圾分类是世界各国在步入工业化关键阶段之后,才开始全面启动和发力的。
C.垃圾分类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社会文明观念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D.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一种先进理念和高级模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已在46个重点城市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截至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生态环境却遭到较严重的破坏,这种惨痛的教训,才使社会公众接受垃圾分类。
C.根据调查,只要改变“小区没有分类垃圾桶”和“垃圾集中转运时不分类,所以没必要分类投放”这两种状况,垃圾分类工作就会顺利开展。
D.推进垃圾分类意义重大,每个居民都要积极行动,从我做起,各级政府也应有所作为。
【3】请结合材料三,概括推进垃圾分类的意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屈原要以前贤为榜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2)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比喻、反问的手法批判秦统治者肆意搜刮、挥霍民财的行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周瑜指挥作战时潇洒自如的神态。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三句连用七组叠词,不仅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还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的心境。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描绘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所描写的意境,诗中与画面最相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箸,亦作玉筯,意思是玉制的筷子。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富丽堂皇的意象,或被用来比喻思妇的眼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在《六国论》中建议要厚待、礼遇人才,先“_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并力西向”,就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2)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11、(题文)将下面的语句补写完整。
(1)《沁园春 长沙》一文中,描写静中有动、生气勃勃的场景的句子:___,___。
(2)《再别康桥》中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句子: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践,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诗歌反映的是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情感的表达也更为真切。
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晓畅,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波澜顿挫。由七言到五言,继以长句收束,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相呼应。
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
【2】试分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臧质,字含文,东莞莒人。父熹,字义和,习骑射,尝与人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质少好鹰犬,善蒱博意钱之戏。永初元年,为员外散骑侍郎。母忧去职。服阕,为江夏王义恭抚军。以轻薄无检,为太祖所知,徙为给事中。
虏侵徐、豫,拓跋焘率大众数十万遂向彭城,质率万人北救。既败,质投盱眙。盱眙太守沈璞完为守战之备,质大喜,因共守。焘与质书,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①哉。二月二日,乃解围遁走。上嘉质功,封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明年,太祖又北伐,使质率所统见力向潼关,质顾恋嬖妾,弃营单马还城,散用台库见钱六七百万,为有司所纠,上不问也。
元凶弑立,以质为丹阳尹,加征虏将军。后世祖即位,加质为散骑常侍,使持节如故。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台符屡加检诘,质渐猜惧,便有异图。
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会义宣有憾于世祖。质因此密信说诱,陈朝廷得失。又谓“震主之威,不可持久,主相势均,事不两立。持疑不决,则后机致祸”。义宣时未受丞相,质子敦为黄门侍郎,奉诏敦劝,道经寻阳,质令敦具更譬说,并言世祖短长,义宣乃意定。驰报豫州刺史鲁爽,期孝建元年秋同举。爽失旨,即便起兵。遣人至京邑报弟瑜,瑜席卷奔叛。瑜弟弘为质府佐,世祖遣报质,质于是执台使,狼狈举兵。
兵败无所归,乃入南湖逃窜,无食,摘莲啖之。追兵至,窘急,以荷覆头,自沈于水,出鼻。军主郑俱儿望见,射之中心,兵刃乱至,肠胃缠萦水草,队主裘应斩质首,传京都,时年五十五。
(节选自《宋书·臧质传》,有删改)
【注】①桑乾:桑乾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B.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C.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D. 质答书曰/寡人受命相灭期之/白登师/行未远尔/自送死/岂容复令生/全飨有桑乾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初元年,“永初”,是南朝宋皇帝宋武帝刘裕的年号,“元年”,改元的第一年。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B. 服阙,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阙。子为父、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C. 寡人,谦称,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和朕一样,是皇帝称自己的专有名词。
D.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臧质年轻时喜欢打猎,特别会赌博。曾经与人一起去打猎,遇到老虎突然冲出来,同来的人四散逃跑,他一箭就将老虎射死了。
B. 臧质为人轻佻放纵,因此被太祖降职处罚。义宣和世祖有矛盾,臧质因此暗地派人引诱刘义宣,议论朝廷的措施的好坏。
C. 臧质因击败北魏拓跋焘有功,受到太祖的褒奖,甚至因留恋姬妾,弃军回家,大肆挥霍府库钱财而被弹劾,太祖也没处罚他。
D. 多行不义必自毙,臧质自恃功高,藐视君主,私欲膨胀,最终唆使义宣造反,兵败被杀,脑袋被传到京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世祖自揽威柄,而质以少主遇之,是事专行,多所求欲。
(2)以义宣凡暗,易可制勒,欲外相推奉,以成其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位中国老师带领学生合唱团赴英国莱高伦参加第56届国际音乐节比赛。参赛队都有很强的实力, 但只有前三名才能获奖。比赛结束,中国队获得第三名,但学生们很失落,哭成一片。而获得第九名的意大利队却在狂欢、祝贺,因为他们感觉今天在台上的演出没有出任何差错,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没获奖的团队在狂欢,而获奖的团队却沉浸在痛苦之中。
此事引发我校学生对“过程和结果哪个更重要”“该不该以成败论英雄”“有上进心,错了吗?”“快乐教育和挫折教育孰更利于中学生成长”等问题的思考,请就其中一个辩题,选择正、反一方写一篇论辩陈词,或者以主持人的身份综合两方的观点写一篇总结陈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