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省铜仁市初二上学期二检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焦距为10cm)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恰能承接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对像的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与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相同

2、关于牛顿第一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是直接实验的结果

B.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说法的肯定

C.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理论推导的

D.牛顿第一定律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的

3、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

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

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的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

D.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我们教室里的空气的总质量都是一样的

4、“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云是汽化形成的,需要吸热

B.“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是升华形成的,需要放热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是凝固形成的,需要吸热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是液化形成的,需要放热

5、如图所示现象与影子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

A.树叶下的圆形光斑

B.水中倒影

C.银幕上的电影

D.“变大”的鱼

6、有一支体温计的示数为37.1℃,若没有甩过就使用,测病人的温度时,下列哪个读数可能是正确的是(       

A.37.0℃

B.35℃

C.37.5℃

D.36.8℃

7、如图为某物质发生凝固过程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物质属于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

C.该物质的凝固过程用时18min

D.该物质的凝固过程需要吸热

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是对琵琶声的形象描述。下列对琵琶弹奏时涉及的声学知识描述正确的是(  )

A.调节琴弦的松紧是为了改变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

B.琵琶声的音调越高,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C.琵琶声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D.优美动听的琵琶声不可能是噪声

9、绚丽灿烂的自然现象造就了世界的多彩多姿,而自然现象的产生过程伴随着能量的传递,下列四种自然现象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冰雪消融

B.薄雾缭绕

C.河水结冰

D.雾凇满枝

10、对于远视眼患者(如图所示)而言,近处物体成像的位置和应采取的矫正方式是(     

A.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凸透镜

B.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需配戴凹透镜

C.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凸透镜

D.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需配戴凹透镜

11、如图甲所示,起初茶碗看起来是空的,但当你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就会发现碗中还藏着一枚硬币,如图乙所示。关于上述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起初看不到硬币是由于人眼发出的光未射到硬币上

B.后来看到了硬币是由于人眼发出的光射到了硬币上

C.后来看到的硬币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后来看到了硬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偏折

12、0℃的冰与0℃的水相比(  )

A.0℃的冰比0℃的水冷

B.0℃的水比0℃的冰冷

C.0℃的冰与0℃的水一样冷

D.冰和水状态不同,不可比较冷热程度

13、2022年8月度门各核酸采样点通过搭建爱心帐篷、安装降温喷雾系统、放置电扇、摆放大冰砖等方式积极做好市民与医务人员防暑工作,如图。下列对降温措施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搭建爱心帐篷是通过减慢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来减缓水分蒸发

B.降温喷雾系统喷的“雾”是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电扇开动后,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

D.摆放大冰砖是因为冰块熔化吸热,会让人觉得凉快

14、自古以来,人们结合物理现象创作了许多故事,下列故事与物理现象对应相符的是(  )

A.凿壁偷光——光的反射

B.猴子捞月——光的色散

C.杯弓蛇影——光的折射

D.井底之蛙——光的直线传播

15、喝开水时,怕开水烫嘴,常用嘴向水面吹气使水凉下来。这是因为(       

A.向水面吹气,降低了水的沸点

B.吹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具有致冷作用

C.吹出的气体温度比水低,混合后水温就降低了

D.向水面吹气,加快了水的蒸发,更快地吸走了水的热量

16、下列对温度的描述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感觉舒适的温度约为16℃

B.0℃的冰和0℃的水一样冷

C.人体的正常体温约是38℃

D.洗澡水的温度约为65℃

17、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传递能量

B.“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白日不到处”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C.“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远树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的

D.“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18、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个物体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运动的s-t图像,若时,其中一个物体到另两个物体的距离恰好相等,已知甲物体向东运动。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以甲为参照物则丙向西运动

B.以丙为参照物则乙向东运动

C.时,乙、丙间的距离一定为6m

D.时,甲、丙间的距离一定为6m

19、下图所示的运动项目中,力的作用效果主要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  )

A.   拉满弓箭

B.   顶飞足球

C.   压弯跳板

D.     压弯撑杆

20、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一层楼的高度约为3m

B.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39℃

C.一枚一元硬币的质量约为6kg

D.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21、甲、乙两车从A、B两地相对行驶,相遇时通过的路程之比为5:3,运动的时间之比为2:1,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是(       

A.4:5

B.5:3

C.5:6

D.2:3

22、如图所示是甲和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质的密度比甲大

B.体积为的乙物质的质量为35g

C.质量为25g的甲物质的体积为

D.当甲和乙两物质的质量相同时,乙物质的体积较大

23、下列各种情形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行星转动

B.猎豹飞奔

C.心花怒放

D.枯叶飘落

24、如图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B.甲、乙温度计的液泡上蘸了酒精,酒精蒸发过程中,甲、乙温度计示数都下降

C.甲、乙温度计都可以脱离被测物体来读数

D.甲温度计的分度值比乙温度计的小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我市西汣的湖水“水清可鉴”是由于光可以在水面发生______(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能形成物体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春日的宜园分外妖娆,鸟语花香、绿柳成荫,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______形成的。

26、小丽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象光一样可以发生______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

27、通过学习小李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于是他制作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所示,当他将玻璃瓶浸没在冰水混合中时液面高度为5cm,当将玻璃瓶浸没在沸水中时液面高度为55cm,若某时刻液面高45cm,此时温度是_____

28、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 的原理制成的,小明用温度计测量教室外的温度如图所示,其示数为______℃;商场里的保洁员在拖过地后,常用电扇对着地面吹,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______来加快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使地面尽快变干。

29、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用酒精灯将烧杯中的热水加热到98 ℃时,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保持98 ℃不变,可以推断:气压______(选填“高于”、“低于”、“等于”)标准大气压,甲、乙两图中能正确反映水沸腾时现象的是图______

30、小明到超市买了一罐可乐和一些冰块,他把冰块放入可乐中,一会儿可乐变得凉爽可口,这是因为冰由_____态变为______态时要______热,使可乐的温度降低.

31、小锋假期和爸爸乘车外出,发现公路边的树木向东运动,这是以 _________为参照物的;若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小锋所乘汽车是向 ________运动的。如果小锋发现汽车在每10s时间里刚好经过150m,则该车平均速度为 _________m/s,合 ________km/h。

32、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重为8N的小球A静止在水面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小球受到浮力的大小为_______N,当剪断连接小球与测力计的细线时,小球所受浮力将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33、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0圈,如图所示是其剖面图,请你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进行测量,线圈的总长度是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cm(直径保留3位小数)。

34、重50N的物体,受到10N水平向右的拉力,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N,当拉力变为20N时,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N,当拉力突然撤销时,此物体由于_________继续向前运动。

 

三、实验题(共1题,共 5分)

35、晶晶在“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中,取A、B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让它们互相钩挂在一起。

实验一:用两只手水平向左右两边拉A和B

实验二:固定B,用手水平向左拉A

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均静止时,观察弹簧测力计所显示的拉力大小,则:

(1)由图甲可知,所选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__________N;

(2)弹簧测力计A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___N;

(3)在第一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A显示的是B对A的作用力F1,弹簧测力计B显示的是A对B的作用力F2,这两个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F1__________ F2(选填“<”“>”或“=”);

(4)如果每只手的拉力均相同,那么,在两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B的示数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5)晶晶想到还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于是设计了图乙实验装置:弹簧测力计左侧固定在墙壁上,另一端钩住木块,木块放在木板中央,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此时木板右端受到的拉力F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四、解答题(共3题,共 15分)

36、2007418日,我国实行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参与这次提速的列车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和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一组,叫动车组,代号用“D”开头,其速度均在200 km/h以上。若一“D”字头动车组在某路段上以216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某同学要想以1.5 m/s的速度横穿9 m宽的铁路,则他至少应在距动车组多少米处横穿铁路才安全?

 

37、列长为 1500 m 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在要通过某长度为600 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机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押运员经过 4s 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 340m/s,

:(1)押运员听到笛声时声音传播的距离.

(2)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 行驶时的速度.

(3)列车完全通过大桥的时间.

38、如图所示,某课外兴趣小组将塑料小桶中分别装满已知密度的四种不同液体后,用弹簧测力计称它们的重,并记录了下表中的数据,求:

液体密度(g/cm3

0.8

1.0

1.2

1.4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N

1.4

1.6

1.8

2.0

(1)塑料桶的容积和空塑料桶重各是多少?

(2)若小桶中盛满密度是1.8g/cm3的液体,则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

(3)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该装置可以设计出一个液体“密度秤”。只要在容器中加满待测液体,在测力计的刻度上标上密度值,就可以直接“称”出该液体的密度。那么该“密度秤”最大测量值是多少?(g=10N/kg

五、作图题(共3题,共 15分)

39、v﹣t图象描述如图小轿车的运动情况.

40、按照题目要求作图。

(1)如图甲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_____

(2)如图乙所示,一束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请作出它的反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_____

(3)如图丙所示,两条入射光线分别过凸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_____

41、如图O点是“不倒翁”的重心,请画出此时“不倒翁”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