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哈密七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面对已成惊弓之鸟的持枪歹徒,民警   ,继续靠近犯罪分子,既而与歹徒展开搏斗,奋力夺下爆炸装臵。

②在第十一届全国“课改杯”同课异构教学大赛中,江津田家炳中学张蕙老师   ,借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获得特等奖。

③在全市“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大讨论中,人们对如何创新工作思路上   ,我认为单纯创新工作思路却不落实措施实属扬汤止沸。

A. 无动于衷 脱颖而出 莫衷一是

B. 不动声色 脱颖而出 莫衷一是

C. 无动于衷 崭露头角 首鼠两端

D. 不动声色 崭露头角 首鼠两端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________。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________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________的基本手段。

A.素养 情境 沟通 B.修养 情境 勾通

C.素养 环境 勾通 D.修养 环境 沟通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独一无二的理念,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2018年4月,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表示,北南首脑会晤将在板门店韩方一侧举行,此消息真是石破天惊

③在模拟法庭辩论赛环节,控辩双方继续摇唇鼓舌,精彩对辩。在一旁直播的同学也热情高涨,不时穿插一些现场点评的环节。

④从来没有哪一所大学能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如此息息相关,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它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锋。

⑤很难想象,出身于仕宦名门的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一生竟如此坎坷,他晚年过着箪食壶浆的生活,艰辛备尝,最终客死他乡。

⑥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学校在设定教学课程及内容时,要做到有的放矢,防止学生出现因学习内容过多而造成一知半解等现象。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4、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锦囊,负而前驱 而皆背晋归梁

B.此三者,吾恨也 小学而大,吾未见其明也

C.此制作之意也 虽逾色不能复化

D.其矢,盛以锦囊 奉盆缶秦王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tiě)弱guàn葫芦(mēn)若若离(

B. 名(gēng勇(biāo)根状jīng)方枘圆záo

C. 然(浊(hún)电饭bāo不容发(jiān

D. 脸(běng)烘bèi生饭(jiā史子集(jīng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林清玄

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到那里饮蜜茶,常觉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涨了一倍有余,我说:“怎么这样责,比去年涨了一倍。”照顾店面眉目清秀的国中小女生马上应答道:“不贵,不贵,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

这句话令我大惑不解,惊问其故。小女生说:“蜜蜂酿一滴蜜,要飞很远的地方,要采过很多花,有时候摘蜜,要飞遍一整座山头哩!还有,飞得那么远,说不定会迷路,说不定给小孩子捉了,说不定飞得疲倦,累死了。”听了这一番话,我欣然付钱,离开小店。

走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位可爱的小女孩说的话,一任想象力奔飞,也许真是这样的,一杯在我们手中看起来不怎么样的蜜茶,是许多蜜蜂历经千辛万苦才采集得来,我们一口饮尽。一杯蜜茶,正如饮下了几只蜜蜂的精魂。蜜蜂飞来飞去,历遍整座山头、整个草原,搜集了花的精华,一丝一丝酝酿,很可能一只蜜蜂的一生只能酿成一杯我们喝一口的蜜茶吧!

几年前,我居住在高雄县大岗山的佛寺里读书,山下就有许多养蜂人家,经常的寻访,使我对蜜蜂这种微小精致的动物有一点认识。养蜂的人经常上山采集蜂巢,他们在蜂巢中找到体型较大的蜂王,把它装在竹筒中,一霎时,一巢嗡嗡营营的蜜蜂巢都变得温驯听话了,跟在手执蜂王的养蜂人后面飞,一直飞到蜂箱里安居。

蜜蜂的这种行为是让人吃惊的,对于蜂王,它们是如此专情,在一旁护卫,假若蜂王死了,它们就一哄而散,连养蜂人都不得不佩服,但是养蜂人却利用了蜜蜂专情的弱点,驱使它们一生奔走去采花蜜——专情的人恐怕也有这样的弱点,任人驱使而不自知。

但是蜜蜂也不是绝对温驯的,外敌来犯,它们会群起而攻,毫不留情,问题是,每一只蜜蜂的腹里只有一根整刺,那是它们生命的根本,一旦动用那根赘刺攻击了敌人,它们的生命很快也就完结了。用不用赘刺在蜜蜂是没有选择的,它明知会死,也要攻击。——有时,人也要面临这样的局面,选择生命而畏缩的人往往失败,宁整而死的往往成功,因为人是有许多螫刺的。

养蜂的人告诉我,蜜蜂有时也有侵略性的,当所有的花蜜都采光的时候,急需蜂蜜来哺育的蜜蜂就会倾巢而出,到别的蜂巢去抢蜜,这时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直到尸横遍野才分出胜负——人何尝不是如此,仓禀实才知荣辱,衣食足才知礼仪。

为了应付无蜜的状况,养蜂人只好欺骗蜜蜂,用糖水养蜜蜂,让它们吃了糖水来酿蜜,用来供应爱吃蜜的人们一—再精明的蜜蜂都会上当,就像再聪明的人也会上当一样。蜜蜂是有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在某些德性上和人是很接近的,但是不管如何,蜜蜂是可爱的,它们为了寻找花中甘液,万苦不辞,里面确实有一些艺术的境界。在汲汲营营的世界里,究竞有多少人能为了追求甘美的人生理想而永不放弃呢?

旧时读过一则传说,其中有些精神与蜜蜂相似,那是记载在《辍耕录》里的传说:“有年七、八十老人,自愿舍身济众,绝不饮食,惟澡身吱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验以石棺,乃满用蜜浸之,镌年月于棺盖之;俟百年后启封,则成蜜剂,遇人折伤肢体,服少许,立愈,虽彼中也不多得,俗曰蜜人。”这个蜜人的传说不一定可信,但是一个人的牺牲在百年之后还能济助众人,可贵的不在他的尸体化成一帖蜜剂,而是他的精神借着蜜流传了下来。

蜜蜂虽不澡身,但是它每天咳蜜,让人们在夏季还能享受甘凉香醇的蜜茶,在吱蜜的过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蜜蜂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茶,光是这样想,就够浪漫,够令人心动了。

在实际人生中也是如此,生命的过程原是平淡无奇,情感的追寻则是波涛万险,如何在平淡无奇波涛万险中酿出一滴滴的花蜜,这花蜜还能让人分享,还能流传,才算不在此生。虽然炼蜜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一定要飞过高山平野,一定要在好大的花中采好少的蜜,或许会疲累,或许会死亡。

可是痛苦算什么呢?每一杯蜂蜜都是炼过几只蜂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一杯蜜,看到了蜜蜂的一生,炼蜜的过程虽然痛苦,但是香甜的花蜜给人们带来甜蜜的享受,从而引发对人类社会的思考。

B. 文章语言自然,文笔清新,简单朴实的生活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朴素中有大智慧,寓意丰富,富有哲理,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C. 文章以“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为标题,首尾圆合,结构严谨,情感细腻,内心平和宁静,表达了对蜜蜂和像蜜蜂一样的人类的赞美之情。

D. 文章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托物喻人,记叙蜜蜂为了酿一杯蜜,不仅付出了辛劳和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过程,使读者受到人生的启迪。

2文章中引入《辍耕录》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3蜜蜂的习性,对人生的启迪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5题,共 25分)

7、补写出空缺部分。

(1)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流露出消极情绪: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消极情绪的流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与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

(3)《旅夜抒怀》中正话反说含蓄表达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用简练优美的句子写出了山间四季之景让人乐趣无穷。其中,描写春夏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词句中的空缺部分小山重叠金明灭,________________。懒起画蛾眉,________________。照花前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双金鷓鸪。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然的轮回与人生的短暂,也表达了李煜的痛苦与绝望等复杂感情。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回味往昔,梦醒时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小石潭记》中用比喻的手法写水声清脆动听的一句是“________”。

 

1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用“________”两句指出人经受各种磨难的意义所在。

(2) 韩愈在《师说》中概括了老师的职能,并通过“______________”三句指出不从师的后果。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燕居即事

韦应物

萧条竹林院,风雨丛兰折。

幽鸟林上啼,青苔人迹绝。

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

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注)①本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夏时诗人罢任滁州刺史,闲居于滁州西涧。燕居:闲居。②北窗:语出陶潜《与子俨等疏》:“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燕居”展开描写,竹、兰既是两种客观景物,也寄寓诗人的主观感情。

B.颔联上句以动写静,下句直接描写静景,突出了居处环境的清幽宁静,无人来访。

C.颈联感慨时光易逝,闲居之长,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

D.全诗以写景为主,然在写景中巧妙完成了情感的转换,正可谓“妙在淡然不著痕迹”。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安国,建宁崇安人。初,廷试考官定其策第一,宰职以无诋元祐语,遂以何昌言冠,方天若次之,又欲以宰相章惇子次天若。哲宗命再读之,注听称善者数四,亲擢为第三。

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二人老不行,安国请命之官,以劝为学者。零陵簿称二人党人范纯仁客,而流人邹浩所请托也。蔡京素恶安国与已异,得簿言,大喜。命湖南提刑置狱推治,又移湖北再鞫,卒无验,安国竟除名。未几,簿以他罪抵法,台臣直前事,复安国原官。

政和元年,张商英相,除提举成都学事。二年,丁内艰,移江东,后双亲皆亡,谓子弟曰:“吾昔为亲而仕,今虽有禄万钟将何所施?”遂称疾不仕,筑室墓旁,耕种取给,盖将终身焉。靖康元年,除太常少卿,辞;除起居郎,又辞。朝旨屡趣行,至京师,以疾在告。金人薄都城。子寅为郎,在城中,客或忧之,安国愀然曰:“主上在重围中,号令不出,卿大夫恨效忠无路,敢念子乎!”高宗即位,以给事中召。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是已者未得其策或教文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颐浩大喜。乃上奏。落职。

叶梦得知应天府,坐为蔡京所知,落职奉祠。安国言:“京罪已正,子孙编置,家财没入,已无蔡氏矣。则向为京所引者,今皆朝廷之人,若更指为京党,则人才见弃者众,党论何时而弭!”乃除梦得小郡。

令纂修所著《春秋传》,书成,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除提举万寿观兼侍读。未行,谏官陈公辅上疏诋假托程颐之学者。安国奏曰:“孔、孟之道不传久矣,自颐兄弟始发明之,然后知其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会王安石、蔡京等曲加排抑,故其道不行。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仍诏馆阁裒其遗书,校正颁行,使邪说者不得作。”进宝文阁直学士。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又降诏加赙,赐田十顷恤其孤,谥曰文定,盖非常格也。

(选自《宋史·胡安国传》,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B.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C.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D.初/颐浩都督江上/还朝欲去/异己者未得其策/或教之/指为朋党/且曰/党魁在/琐闱当先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其兄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二人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B.文中“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氓等。

C.丁艰,即丁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父母丧事,特指官员的父母死了官员回家守制。文中的“丁内艰"即丁母忧,指遭遇母丧。

D.万钟是指丰厚的俸禄。“钟”我国古代的标准量具,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安国才华横溢,深得皇帝赏识。宰职认为他的策论中没有诋毁元祐之政的言语,便另定前三名。后被哲宗升选为第三名。

B.胡安国刚正耿直,与权贵不合。因为违蔡京之意举荐二位布衣,招来牢狱之灾,而且被除名,后来才恢复官职。

C.胡安国无意功名,但忧国忧君。双亲去世,胡安国称病不再为官,皇帝和他的儿子均被围,门客担心他的儿子,他却为国事忧虑难安。

D.胡安国生得重用,死获殊荣。胡安国去世之后,皇帝下诏礼遇,不仅赐官,而且还赐钱办丧事,规格不同寻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更指为京党,则人才见弃者众,党论何时而弭!

(2)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之封爵,仍诏馆阁裒其遗书。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

②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③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德)席勒

④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风景极美的大路,路边有一块标志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啊!

中外有很多关于美的言论,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两句为基础,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雪莲新蕾》的“大家谈美”栏目投稿。

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