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盘锦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这是您令堂托我买的,您直接交给她就行了,其中“令堂”是敬辞。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谷雨这个节气期间。

D.江南三大名楼有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湖北黄鹤楼。

2、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话,填入横线处吻合的一项是

见到过好几个地方的油茶树,都生就了一副怪脾气。________。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更有君子气。

①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绽放。

②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③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开出娴静而雅洁的花。

④白色的花瓣,冰肌玉骨,铺满枝头,连缀成片。

⑤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

A. ③④②①⑤ B. ④①⑤②③ C. ③①④②⑤ D. ⑤②③①④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之   钟鼓之。

B.字共三十有四   中轩者

C.能以径寸木   渔人甚异

D.,为屿,为嵁,为岩   宛在水中

4、下面没有错误的字的一个句子是(  

A.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B.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

C.物侯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积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D.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廖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与赏析: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暝: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人们怎样的一种心情?

2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式微》)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蒹葭》)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魏学洢《核舟记》)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A把手枪放在膝上,恨恨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

(1)文段出自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A处人物是_________

(2)文段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刻画了他内心怎样的转变过程?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磨上,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

带我摘艾叶→①_________________→给“我”压岁钱→②__________________→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

【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

催春的雨,引得山茶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4】简要概括文中奶奶的形象。

【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根据要求作文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补充完整题目,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叙述有条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要完整,有真情实感。(3)注意作文的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