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话仿佛历历在目,时常在我耳边响起。
B.这些人对个人的利益斤斤计较,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为了锻炼我的自理能力,妈妈常常在我手忙脚乱的收拾房间时也忙得袖手旁观。
D.2019第13届中国(临沂)国际茶文化博览会开幕后,参观的人接踵而至。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诗经》中的“风”,又叫“国风”,是春秋时期各地的民歌,往往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B. 明代文学家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柳子厚写下的《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等“永州八记”备受后人推崇。
C.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D.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水落石出”这些成语都出自《桃花源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法典》不仅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热议。
B.随着兴丰街道一名女性被确诊,使该街道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
C.无人机具备了车牌扫描,就像有了火眼金睛,能排查进出车辆。
D.地摊经济成为热点,原因是由于它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发展。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期中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提高。(将“提高”改为“提升”)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删去“由于”或“使”)
C.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删去“能否”)
D.近年来,珠海市各中小学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应将“完善”与“建立”互换位置)
5、请选出对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这首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又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中一个“望”字流露出了作者送别朋友时淡淡的惆怅之情。
B.颔联是劝慰朋友的话,意思是说既然“宦游”,离别是常事,不必感伤。诗人既是安慰朋友,也是在安慰自己。
C.颈联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告诉我们: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
D.尾联中的“儿女”指的是杜少府的家人,作者依然在劝慰友人,我们在分别时不必像他们那样哭泣。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_》)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推己及人,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在这封家书中,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请在阅读完全书的基础上回答。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
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我画雪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想下来,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東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我跳过去了那个高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
⑥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
⑦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已经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仲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
⑧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
⑨那天下午,阳光特别暖。回家路上,总想起老太太和她画的那朵牡丹花,忍不住好几次翻开那本旧杂志来看,心里想:如果我活到老太太这岁数,也能画出这么漂亮的花来吗?
【1】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表。
场景 | 偶遇老太太 | 画像被发现 | 老太太画花 | 得知其年龄 |
我的心理 | ①______ | ②______ | ③______ | ④______ |
【2】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4】第⑨段画线句子中的“花”有多层含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9、材料作文
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个小女孩每天都来给它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维持生命的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泥土下品尝到清凉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长得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这个故事至少给我们这样一些启示:依靠自己,我们才能走得更远;“男儿当自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