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运用正面描写,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写鱼,暗写水。整句无一“水”字,但澄澈的潭水如在眼前,这是运用了对比手法。
C.“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是作者对凄清环境的感受,也是作者政治受挫、遭贬谪后无法摆脱忧伤心情的自然流露。
D.“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谥号为“靖节先生” 。
B.《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 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 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表现手法。
3、下面名著中的人物和情节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尔——参加红军英勇作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猪八戒——智激美猴王(《西游记》)
C.宋江——三打祝家庄(《水浒传》)
D.赵云——挂印封金寻兄长(《三国演义》)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欺侮(fu) 怠慢(dài) 撺掇(cuān) 大彻大悟(chè)
B. 过瘾(yǐn) 酬谢(chóu) 衣襟(jīn) 如法炮制(pào)
C. 亢奋(kàng) 羁绊(jī) 震撼(hàn) 戛然而止(jiá)
D. 晦暗(huì) 恣意(zì) 挑衅(xìn) 纨绔子弟(kuā)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花下小酌
[宋]陆游
柳色初深燕子回,猩红千点海棠开。
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
[乙]过江萧山县驿东轩海棠已谢
[宋]陆游
星星两鬓怯年华,幽馆无人江月斜。
惆怅过江迟一夕,晓风吹尽海棠花。
【1】乙诗中哪些景物暗示了诗人途经萧山的时间线索?请填写在下图中的①②处。
【2】甲、乙两首诗都写到海棠,但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请加以赏析。
6、诗文默写。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2)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晏殊《浣溪沙》中将惋惜与欣慰交织,又深含理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6)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与谢中书书》)
(7)__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7、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谈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①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文字,更因情怀。阅读上面语段,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家书》这本______集,凝聚着傅雷先生对儿子________(填人名)、傅敏等人深厚的爱。
②在这封家书中,傅雷多次提到莫扎特的原因是什么?
③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学校决定将《傅雷家书》推荐为全民共读书目,请你结合上文及原著内容,写一段简明的推荐语。
(2)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还好她的头发天生微卷,不需要像她那些朋友一般费尽心思,只为了让头发卷起一点点。她的另一个优点是一双深绿色的眼睛。
句中的“她”是________(人名)。她是“苏菲的世界”的旁观者,被启蒙者,具有_____的性格特征。
(3)《__________》是朱光潜先生在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每次一个话题教会中学生学会生活。我们可以运用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的_______方法进行阅读,其中《谈读书》篇提醒我们:能否在课外读书,不在于有无时间,而在于__________。
(4)阅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可以加深对“_________”内涵的理解.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敲响幸福的鼓声
金小林
①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踏上一片从未到访过的美丽土地——墨江县一个叫克曼村的哈尼族村寨,去寻访哈尼族牛皮大鼓。
②此前我想,这牛皮大鼓,应比影视剧里摆在衙门口的大鼓更阔大,比战鼓更雄伟。然而,一见到摆放在院子中央的牛皮大鼓,我愣是没反应过来:一米来长、殿柱般粗的树干,两头蒙着散缀着毛发的牛皮!
③这就是哈尼族的牛皮大鼓?
④我见过江南大鼓,鼓身由木板轧箍而成,鼓面牛皮则经过精致处理,最后的成品圆肚阔面,从头到尾被漆得光鲜明亮,洁净得可以放入衣柜。而这哈尼族的牛皮大鼓,鼓身是由大树直接掏空而成,树皮似乎也仅是祖略地削了几刀,鼓面更由原牛皮直接蒙制,只在鼓点频繁处毛发稀疏脱落而现了皮色,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原始的野性。
⑤鼓,被哈尼族人认为是能够通神的具有灵性的乐器。
⑥相传几百年前,哈尼族的克曼寨子里有一对年青男女,男的叫洛奇洛耶,女的叫扎斯扎依。洛奇洛耶喜欢扎斯扎依,他用草根和树叶做乐器吹调子追求扎斯扎依,扎斯扎依说不好听。他又用黄桑树做二弦弹唱情歌,扎斯扎依还是不喜欢。于是洛奇洛耶到山里砍来大椿树,做了一个牛皮大鼓敲给扎斯扎依听,扎斯扎依听后笑了。
⑦克曼村的牛皮大鼓开始敲响了。盛装的鼓手们挥舞着双手中的鼓槌,有节奏地时而擂动鼓面,时而击打鼓身。伴随着击鼓时大幅度舞动的身形,鼓手们嘴里频频呼喝。
⑧“咚咚咚,嘿嘿嘿,呦呦呦……"鼓声飞扬,喝唱声声。偌大的院子,转瞬间盛满了从牛皮大鼓里喷涌而出的声音,它淹没人群后又欢快地向矮墙外四溢,飞溅云霄。
⑨哈尼族的牛皮大鼓,向我们展示着粗犷豪迈的激情。
⑩在喧闹的院子里,我注意到一大一小两位“特殊的鼓手”——小鼓手几乎是大鼓手的“缩小版”。询问后得知,她们果然是母女俩,妈妈李专英还是克曼村五位牛皮大鼓文化传承人当中唯一的“80后”。
⑾哈尼族的男女老少都是踩着鼓点长大的。李专英是从邻村嫁过来的,而她婆婆刚好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能敲能舞的哈尼族长者。李专英得到婆婆的真传,成为村里最年轻的县级牛皮大鼓文化传承人。
⑿“她很小的时候看我们打鼓、跳舞,就非常感兴趣。”李专英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杰出的哈尼族鼓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她和村里的小伙伴们就正式开始有组织地学习牛皮大鼓和舞蹈了。
⒀如今,这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已然娴熟地掌握了《哈尼大鼓十二月颂》整套的打法。“六一”儿童节时,这群小精灵还去了镇上表演。
⒁“学打鼓要占去你很多玩的时间,为什么还要去学呀?”在我印象中,像她这般年龄的孩子,永远都是玩不够的。
⒂“我喜欢打鼓!”她的回答像一颗钢珠掉在地上,简洁有力。
⒃克曼村的牛皮大鼓已经在新世纪重焕生机。如今哈尼族人敲起的是文化自信的牛皮大鼓,是农旅融合的牛皮大鼓,是奔向小康的牛皮大鼓!
【1】文中的牛皮大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归纳。
【2】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记叙李专英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及一群十多岁的孩子已然娴熟地掌握了《哈尼大鼓十二月颂》整套的打法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4】揣摩最后一段,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作用。
9、根据提示及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和谐的愿景,人们言语行为的规范。
请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以“和”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符合所选文体,扣题作文,不少于600字;②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③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