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巴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B.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涉及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周瑜。

C.《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反抗精神的故事是大闹天宫。

D.明代作家蒲松龄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通过刻画众多士人形象,对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

2、下列各组词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追(shù) 蠕动 山麓 安营扎(zhài) 行将旧木

B.立(zhù) 震憾 驰骋 销声迹(nì) 瞬息万变

C.旋(wò) 严竣 瞭望 词夺理(qiáng) 周而复始

D.落(duò) 喧腾 帷幕 接而至(zhǒng) 轻歌曼舞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这件事看来,他是名副其实的神算。

B.小明给我的印象很不好,他总是喜欢挑拨离间

C.做为班干部,对这件事,你怎么能袖手旁观

D.他粗枝大叶,每一件事都做得天衣无缝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慰   怠/  遏制/简明要   步履蹒/春意阑

B. 维/拉   留/息 记/千难逢   立鸡群/以邻为

C. 峋/   倔强/ /锐不可当   坦荡如/同仇

D. 临/繁   轩/然/春寒料峭   一顾/惟妙惟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文名句积累。

(1)水何澹澹,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花有德,人有品。我们应该如出水之莲,保持高洁质朴的品性,正如周敦颐《爱莲说》所说: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每一个时代的奋斗者都要有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都要有“________________”(《〈孟子〉三章》)的危机感,都要有勇于担当、造福人民的使命感。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谈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①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文字,更因情怀。阅读上面语段,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家书》这本______集,凝聚着傅雷先生对儿子________(填人名)、傅敏等人深厚的爱。

②在这封家书中,傅雷多次提到莫扎特的原因是什么?

 

③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学校决定将《傅雷家书》推荐为全民共读书目,请你结合上文及原著内容,写一段简明的推荐语。

 

(2)她有一头金色的长发……还好她的头发天生微卷,不需要像她那些朋友一般费尽心思,只为了让头发卷起一点点。她的另一个优点是一双深绿色的眼睛。

句中的“她”是________(人名)。她是“苏菲的世界”的旁观者,被启蒙者,具有_____的性格特征。

(3)《__________》是朱光潜先生在留学英国期间专门写给中学生的,每次一个话题教会中学生学会生活。我们可以运用八年级下册教材中推荐的_______方法进行阅读,其中《谈读书》篇提醒我们:能否在课外读书,不在于有无时间,而在于__________。

(4)阅读曹靖华《小米的回忆》,可以加深对“_________”内涵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黑发底下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寥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雪,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1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

2第⑤自然段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⑥自然段画线句。

4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何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

疫情中英雄辈出。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一批“硬核”专家以及各地一线医务人员等群体中涌现出的众多闪光人物,成为当下的时代英雄。如何看战疫“英雄”成为热议话题。

请你围绕话题,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