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之前,应进行灯火试验
B.洒水车向空气中喷洒水雾防治扬尘
C.大力开采矿物资源,加快经济发展
D.汽车安装催化净化装置,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尾气污染
2、碳及其部分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X表示反应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X可以是单质或氧化物
B.“CO→CO2”的反应类型一定是化合反应
C.“CO2→H2CO3”的反应可以用石蕊溶液检验
D.“CO2→CaCO3”的反应可以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3、关于下列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证明二氧化碳与 水反应生成碳酸 | B.只能证明二氧 化碳的物理性质 | C.证明氧气约占空气 总体积的 |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 只是提供热量 |
A.A
B.B
C.C
D.D
4、我国科研人员攻克催化研究中的世界性难题——甲烷的选择性氧化,其微观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虛线框内应补充的是“”
B.参加反应的甲、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D.该反应与甲烷燃烧相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所以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因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因此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因此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由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比NaCl大
B.KNO3和NaCl均属于难溶物质
C.将室温下KNO3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液仍饱和
D.除去KNO3中少量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的方法
7、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气体是
A.氧气
B.氦气
C.氮气
D.水蒸气
8、做胃镜服用的“钡餐”为药用硫酸钡,钡元素符号
A.Be
B.Ba
C.Br
D.B
9、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SiO2
B.AlO
C.Al2O3
D.Fe3O4
10、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 需区分的物质 | 实验方法 |
A | 二氧化碳和氧气 | ①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 ②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
B | 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钠溶液 | ①加硝酸钡溶液 ②加稀盐酸 |
C | 硝酸铵和氯化钠 | ①溶于水测温度 ②观察颜色 |
D | 氧化铜和铁粉 | ①分别滴加硝酸钡溶液 ②分别滴加硝酸银溶液 |
A.A
B.B
C.C
D.D
11、下列金属中,熔点最高的是
A.铜
B.钨
C.汞
D.铝
12、如图表示核电荷数为11~17的元素最高和最低化合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氯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7价
B.某些元素既可显正价,也可显负价
C.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和为8
D.11~17的元素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升高
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目的 |
A | 鉴别CuCl2溶液和NaCl溶液 | 观察颜色 |
B | 鉴别软水和硬水 |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
C |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 通过澄清石灰水 |
D | 除去Cu(NO3)2溶液中少量的AgNO3 | 加入过量铜粉,过滤 |
A.A
B.B
C.C
D.D
14、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追求。下列行动不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A.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B.严禁对滇池水生鱼类进行过度捕捞
C.城市进行扬尘污染综合治理
D.工业污水随意排放
15、为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发现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都没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着火燃烧(已知白磷的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对此实验的认识错误的是
A.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B.物质燃烧温度必须要达到着火点
C.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D.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白磷Ⅱ与氧气隔绝
16、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完全相同的两份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 B.加热高锰酸钾 | C.电解水 | D.木炭还原氧化铜 |
A.A
B.B
C.C
D.D
17、用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其反应的微观模型如图①,生成物中含氮元素物质的产率随反应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H3制NO,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化学反应前后Pt-Rh合金的质量发生改变
C.400℃时,生成的产物只有N2、NO
D.Pt-Rh合金催化氧化NH3制NO,适宜的温度为800℃
18、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原理。下列诗句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19、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列利用了化学变化的是
A.烧制陶瓷
B.曹冲称象
C.活字印刷
D.伐木制舟
20、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
B.食物腐败
C.菜刀生锈
D.煤气燃烧
21、下列各种现象不是由分子运动造成的是
A.能闻到酒和花的香味
B.两种液态物质混合后体积变小
C.品红在水中的扩散
D.湿衣服中的水在晾晒下逐渐挥发
22、已知通过下列简单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成超级储能装置,如图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发生改变
B.该过程中有1种单质,3种化合物
C.丙物质燃烧火焰呈蓝色,且点燃前需要验纯
D.反应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3、一定条件下,某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物质的构成微粒 | M | 氢原子 | ||||
反应前的质量/g | 68 | 32 | 0 | 1 | 氧原子 | |
反应后的质量/g | 0 | 0 | y | 37 | 硫原子 |
A.y的值为63
B.物质M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D.此反应中与
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24、某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 X | Y | Z | Q |
反应前质量/g | 224 | 10 | 0 | 2 |
反应后质量/g | 2 | 170 | 44 | a |
A.a的值等于 20
B.参加化学反应的X为 222g
C.该过程中,Y与Q的质量比为17:2
D.X一定是化合物
25、构建知识网络可提高学习效率。如图是有关CO2的知识网络图,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A.物质⑤可能是石墨
B.物质③具有可燃性
C.物质②→物质①的转化可能为分解反应
D.物质①和物质⑤生成物质④可放出热量
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氧气约占21%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C.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光,可以用于制造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D.二氧化碳过量排放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
27、甲、乙、丙、丁表示四种物质,它们的部分信息列于下表.已知甲+乙→丙+丁,且甲、乙、丙、丁的化学计量数都为1,请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
化学式 | Cl2 | ? | HClO | ? | |
微观示意图 |
(1)虚框内的原子是_______(填序号)
① ②
③
(2)第(1)小题三个选项中,质子数最大的原子是_______(填序号),请画出其形成的简单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_
(3)实验室电解乙的方程式为_______,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4)甲是氯气,有毒,相对分子质量为71,为监测氯气是否泄漏,工厂安装了报警器,报警器安装在氯气管道的_____(填“上方”或“下方”)合适。
28、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有一字之差。
(1)有人认为,两者就像孪生兄弟,这是因为______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同种元素组成 C它们都有毒 D它们都能溶于水
(2)两者化学性质相差甚远,请举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
29、探究金属的性质。
(1)如图1,给铜片左端加热一段时间,铜片右端放置的红磷发生了燃烧,说明铜片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如图2,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______;
(3)如图3,能发生反应的是______(填“A”或“B”),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30、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3)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4)硫在氧气中燃烧
(5)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
(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1、某同学做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后,发现每次测得的氧气体积分数总是远小于21%。于是改进了课本的装置,利用如图装置重新测定,若广口瓶内空气体积为250毫升,量筒内加入100毫升的水。燃烧结束并充分冷却后,打开止水夹,待量筒内水面不再下降时,记录量筒内水的体积为48毫开,则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______。
32、根据如图所示的两种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你认为甲装置的优点是_____。
(2)利用丙装置进行实验,白磷在热水加热的条件下会着火燃烧,活塞向_____移,充分冷却后活塞应停留在刻度__处。若不充分冷却,活塞停留的刻度可能在_______之间
33、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种现象叫潮解.在空气中久置一段时间,能生成白色粉末物质,此物质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发生的变化: .若向白色粉末物质中滴加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 .
34、A.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①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②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__________;
③用作量度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④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_______。
B.以下图(1)和图(2)是两个设计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过。
(1)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2)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1)中的大烧杯外放一杯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C.托盘天平也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之一,一般可以精确到______克。如果做实验时称取10.8克的食盐,将砝码与称量物放反了,他实际称了__克(1克以下用游码),如果采用正确操作时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发现指针向左偏时,接下来操作应____ 。
35、化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和创造物质。试从科学家认识物质的视角认识CO2。
(1)分类角度:CO2属于______(填“单质”、“氧化物”或“混合物”)。
(2)变化角度: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物质间转化图。
①图中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_。(写化学式)
②实验室中常用CO2→CaCO3检验CO2气体,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应用角度:可用下图所示方法自制汽水,制造时NaHCO3与柠檬酸反应生成柠檬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①据此推测,通常条件下不能与柠檬酸反应的物质是_____(填字母)。
a.镁带 b.氯化钠 c.烧碱
②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有关。
36、一定量的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出的固体有______;写出一定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7、下图是实验室常用气体制备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填字母代号,下同),若选用图2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a”或“b”)端导入。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某化学小组同学用2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并选用B装置来制氧气。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不能得到平稳的氧气流。大家提出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①把发生装置由B改为C,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
②将过氧化氢溶液加水稀释。如果把50 g 质量分数为20%的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成10%的过氧化氢溶液,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38、如图是某学生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试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
a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装置中的至少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换成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并将此装置按正确的方法组装后,还需添加一步操作才能加热制取氧气,这步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取氧气有下列操作:①加热反应物;②装入药品,固定装置;③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④检查装置气密性;⑤熄灭酒精灯;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⑦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在水槽中.请将上述操作按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可用_______________收集;由于氧气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时,当___________________时才可开始收集.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_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在桌上。
39、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_________;放出大量热量;生成一种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反应)(填“分解”或“化合”)。做该实验时,集气瓶底应放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40、图是从空气中分离氧气的示意图:请你写出从图中所获得的有关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信息各一条:
组成:____
结构:____
性质:____
变化: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