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咸阳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B. 往来翕忽   佁然不动

C.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D. 辗转翻侧   关关雎鸠

2、下列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小石潭记》《核舟记》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人、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故又称“杂记”。

B.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五经”之一,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C. 古人对年龄的称谓很有学问,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黄发”指青年人,“垂髫”指小孩子。

D.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100多封。在信中,傅雷常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做人。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裂(guī)   归xǐng)  奋(kàng)  销声迹(

B.惘(cháng)  农yán) 争sòng)  然而止(jiá

C.绊()   连qiào)  磅)   夜深星lán

D.杂(rǒng暗(huì) 山) 张灯结cǎi

4、下面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青年要把   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

①自觉的道德养成   ②积极的道德实践   ③正确的道德认知

A.③①② B.②① ③ C.①③② D.③②①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颔联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型景物来描绘战场景象,抒发了诗人浓浓的________________之情。

【2】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悲风愁杀人”中“愁”字的表达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缺月挂疏桐,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体现了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5)李白的《送友人》中有山有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填空

(1)《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写给________________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____________年六月。

(2)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_____________是第一位的。

(3)这是一部充满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家训。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刘汉杰

①立秋是送走夏天、迎来秋天的节气。作为古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立秋不只表明暑热天气的结束,也预示着收获季节的来临。在宋朝,立秋这一天,宫廷里要把盆栽的梧桐移入大殿内,待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报完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围绕着“秋来了”这一节气,古有帝王迎秋的仪式,后世民间也有一些特定的习俗。

②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秋有“三候”,分别有3种“候应”:“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中也有“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的记载。意思是说,立秋这天,凉风吹来;5天之后,降下白色的露水;再过5天,寒蝉开始鸣叫。如果上述3种“候应”不能如期而至,则国家就会出现政令无威严、百姓多患咳喘之疾、大臣们会以力逞强等灾异。

③立秋之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但仍然会有暑热的气候出现。民众称立秋后的这种回热天气为“秋老虎”,也称“秋傻子”。清人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说:“土俗又以立秋时之朝夜占凉燠。谚云‘朝立秋,渹飕飕;夜立秋,热吽吽’。自是以后,或有时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民众认为,立秋的时辰与天气的凉热有关:如果早晨立秋,其后的天气会比较凉爽;如果晚上立秋,天气则会比较闷热。

④先秦之时,立秋就已经是古人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礼记·月令》记载,立秋之日,周代天子要举行迎秋的仪式。立秋之前,天子要斋戒;立秋当天,天子亲率僚属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少昊。祭礼过后,天子在朝堂上要赏赐将帅和勇士。

⑤至东汉时,此俗发展成了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祀活动。其中,立秋日帝王要迎秋于西郊,祭祀白帝和蓐收。白帝即少昊,是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主西方之神。蓐收是少昊的辅佐神,又说是少昊之子,是神话传说中的秋神,他左耳盘一条蛇,右肩扛一柄巨斧,驾乘两龙。《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帝王五郊迎气的祭礼在唐宋时期仍有存续,明清以来则废弛不举。

⑥皇家立秋日要迎秋,民间立秋日也要“标秋”。所谓标秋,就是祭祀土地的一种仪式。人们先于家中献瓜果祭祀,继而把纸幡插到田地里,祈求庄稼丰收。在有些地方,田家则干脆备办酒肉在田边祭祀。标秋其实与古人的“春祈秋报”有关。所谓春祈秋报,即在春秋两季祭祀地神,春季祈求风调雨顺,秋季则要报答地功。

⑦立秋之日,民众也占验天气和农事。在北京,若立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在浙江,“立秋晴,一秋晴;立秋雨,一秋雨”;在江苏,立秋日忌雷,谚云“秋礴碌,损万斛”。民间又有“睁眼秋、闭眼秋”之说,立秋交节气在白天为“睁眼秋”,交节气在晚上则为“闭眼秋”。俗信,睁眼秋兆丰收,闭眼秋主歉收。农谚说:“睁眼秋,收了收;闭眼秋,丢了丢。”

⑧立秋是七月的节气,七月初七又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此时的降雨也被注入了人文色彩。据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记载,时人以七月初六日的雨为“洗车雨”,以初七日的雨为“洒泪雨”。唐代诗人杜牧有《七夕》诗,其中有“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的咏叹。后世民间,也有以初七日降雨为“洗车雨”的。谚云:“七夕不洗车,八月依旧车。”意思是说,如果初七这一天不下雨,八月田必旱,民众就要戽水浇田。

⑨在古人的观念中,梧桐是有灵性的树木。清人陈淏子在《花镜·梧桐》中说:“梧桐清明节开花,如果花不开,岁必大寒。”梧桐树每枝有12片叶子,一边6叶,象征一年12个月。如果当年有闰月,就会多出一片叶子。立秋之时,梧桐树的第一片叶子就会落下,因此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认知,并有了开篇宋朝宫廷里梧桐报秋的礼俗故事。

1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选文②③段从节候表征、④⑤段_______、⑥段从_________、⑦⑧段从__________四个方面介绍了立秋的相关知识。

2试分析文章首尾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3古人为什么喜欢凭梧桐报秋?

4选文中介绍的立秋习俗、谚语大多和什么有关?

5根据本文的知识,解释下列“立秋”谚语里的物候现象。

【材料一】秋旱接伏旱,棉田还得灌。

【材料二】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我们长时间蜗居一室之内。足不出户,我们只能通过一扇扇窗观察外面的世界。窗内窗外发生了哪些让你难忘的事,又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呢?

请以《窗内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2.将作文题写在文稿纸的第一行中间。3.不少于字。4.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有需要,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