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甘南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隧道  遗撼  巍峨  皱褶

B. 巉岩  懈怠  颠簸  敦实

C. 峰巅  沟壑  陡峭  斑澜

D. 倾刻  蘸水  旷野  频繁

2、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雾(ǎi)        默(jiān)       探(kuī)

B.线(qǔ)        猎(shóu)       角(jiǎo)

C.香(pú)        泽(zhǎo)       零(diāo)

D.鸡(zhì)       (lí)          (xǐ)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祈祷       指摘       相辅相成

B.目睹       束缚       无所畏惧

C.严峻       肤浅       自园其说

D.湛蓝       挚爱       误入歧途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都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B.《登勃朗峰》的作者马克·吐温是美国作家,奥林匹克创始人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本册第三单元所选文言文都以“记”为名,在古代都属“杂记体”,但写法各不相同:《桃花源记》侧重叙事,《小石潭记》侧重记游,《核舟记》侧重状物。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这首诗中,画线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对“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

3结合整首诗,想一想:对“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者、篇名。(8分)

①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_________________》)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在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推己及人,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1)傅雷经常给儿子翻译音乐家资料,下列不属于被他翻译的音乐家是_____

A.肖邦 B.莫扎特 C.贝多芬 D.舒伯特

(2)保尔被疾病击倒后,朱赫来作为党代表来到工地视察,他马上得到这样的结论,这里的青年都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里的“钢铁”是指________;“这样炼成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让我读懂了中国

李月亮

①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网的消息,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3月27日00时10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超50万例。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我想谈谈疫情至今,自己内心的一些变化和感受。

(一)

②我们的人民是最好的。

③政府一声令下,不管是老家村上的父老,还是城里小区的居民,都集体禁足,就连地头蛇和上访户,都乖乖待在家里,秀起了美食。我有个做自媒的朋友,在意大利留学,如今仍禁足在意大利疫情重灾区——博洛尼亚市。据他所见所闻,意大利疫情这么严重,但公交还在运行,酒店还在聚会,戴口罩的人还不是很多,不听政府指令偷偷溜出家门乱逛的人,大有人在。不独独是意大利。西班牙有位一线医生,看到本国居民到处聚会,牵着狗四处溜达,而她已经连续工作10个小时没有休息时,忍不住在镜头前恸哭,呼吁全国人民:灾难来了,求求你们不要外出了。疫情面前,服从指挥和命令,不给病毒传染机会,在这一点上,再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如此团结一致。

④不过春节,放弃社交,不做生意,冲上一线,心甘情愿陪这个国和更多家,一起挺过劫难。这就是中国人的群像。

(二)

⑤有一种援助,叫中国援助。

⑥从个体到群体,从百姓到国家,我们这个民族处处都流消着善意、温暖和慈悲。

⑦哪怕,某些如今有求于我们的国家,之前还嘲笑过我们,联合别的国家欺负过我们,我们也暂且将恩怨放一边。派出一支支救援队,奔赴那些医疗脆弱、感染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带去的,还有中国人加班加点生产的防护服、口罩和药品。我们的国宝级专家——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很多人,顶着黑眼圈,仍抖数精神,开视频会议,和多国专家分享经验和教训。我们国家的人民,在新闻上看到别国的疫情时,纷纷留言加油啊,一定会好起来的……

⑧中国人不好记仇吗?中国人太好欺负吗?不是的。是遭受过太多苦难,历经过太多欺凌,承受了太多不公后,中国人才对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不幸,都感同身受。是这场疫情,让我们更懂得:中华民族的集体气质里,最迷人的部分,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更是________,________。

(三)

⑨我们的科学家是国宝功臣,当被长情厚待。

⑩7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赶赴武汉,来到一线。2月15日,他胆囊炎发作,拖了几天后还是动了手术,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他躺了一个星期就出院,再次投入到抗疫一线。他说,那么多医护都在和时间赛跑,他无法心安理得地养病。

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84岁的钟南山院士,拿着那张广州开往武汉的无座车票,坐在高铁餐车内闭目养神的样子;看到了72岁的李兰娟院士,和团队人员一起守在一线,脱下防护服后,微笑脸庞上那道深深的裂痕;我们也看到,在人群中发声的张文宏主任,每一次出现都顶着黑眼圈,侃侃而谈……

危急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大灾之下,可见国士无双。

我们要感谢这一群又一群具有专业精神和悲悯情怀的科学家们,他们不仅挽救了一个民族,而且重塑了一代人的三观:强大而无畏的中国,不可能建立在泡沫和娱乐之上,而是需要一代又代这样的实干家。

(四)

作为中国人,我们历时两个多月,挺过灾难后,也在劫后余生里,对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生活的这个国家、诞生的这个民族、身处的这个群体、遇见的那些英雄,有了不一样的情感和认知,让我们在疼痛中,再次确认归属感。

鲁迅先生说: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她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我们不欢迎灾难。但这场灾难,真的让我们前所未有地读懂中国,接近国魂,理直气壮地,当一个无畏无惧的中国人。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过春节,放弃社交,不做生意,冲上一线”是中国人民支持抗疫做法中的一部分,作者只列举这几种做法,是因为它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B.第二部分(5~8段)中,作者赞美中华民族的集体气质,但不赞同我们给那些欺负过我们的国家施以援助。

C.在第三部分(10、11)段中,作者列举了四位抗疫英雄,详写了张伯礼院士,略写了钟南山、李兰娟和张文宏。详略得当,安排合理。

D.文章结尾,作者呼吁读者在疫情中感悟国魂,当一个无畏无惧的中国人。

【2】围绕“疫情”,作者“读懂”了几个方面的问题?请你概括出来。

【3】根据你对文章第(二)部分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⑧段横线上补写两个成语。

【4】第③段中,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来突出表现疫情期间“中国人的团结一致”的?请你结合文本说一说。

【5】文章最后一段引用鲁迅先生的话:“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她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成长是有痕迹的。它在一抹微笑里,它在一次阅读里,它在一次进步里,它在一种认知里……正是这一处处痕迹,一串串脚印,铸成了我们成长的道路。

请以“成长的痕迹”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4)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