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郴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归(xǐnɡ) 两(xiá) 挑(xìn) 静(tián)

B.欺(rǔ) 蕴(zǎo) 脑(pàn) 闭(sāi)

C.量(fèn) 杂(rǒnɡ) 掇(cuān) 步(duó)

D.惘(chàng) 静(mù) 然(mù) 旋(wò)

2、下列对《关雎》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的“雎鸠鸟”象征着文静美好的女子。

B. 采摘荇菜是起兴的写法,写出男子对心上人日夜追求。

C.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际上是想象中的把心爱的姑娘娶回家的情景。

D. 这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表达出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顿时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感到一直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终于出现了笑容。

A.“攀谈”“咳嗽”“耽误”是动词,“瘦弱”“笨拙”是形容词。

B.“惊奇地发现”“好好读书” “老人的故事”都是偏正结构短语。

C.划横线的句子中,“老人”是主语,“饱经风霜”是状语,“出现”是谓语,“笑容”是宾语。

D.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应该是“一直感到”。

4、下列有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全书十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B. 《西游记》中唐僧收服三个徒儿和白龙马的先后顺序是:五行山收孙悟空、高老庄收猪八戒、流沙河收沙和尚、鹰愁涧收白龙马。

C.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徐海东),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徐特立),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

D. 鲁迅在《无常》一文中,通过对  无常  的描述,指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以讽刺当时社会上的“正人君子”之流。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乍著:刚刚穿上。③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这首词描写的是早春之景,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说明。

2结合全词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说说你对“睡起觉微寒”一句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2)《蒹葭》中借太阳升之时的水边景物来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以声衬静”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运用这种手法写出山里寺院寂静无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居易善于抓住下层劳动人民在艰难困苦生活中的复杂矛盾心理,揭示其为生活所迫的艰难处境。他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卖炭翁》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揭示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傅雷家书》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上,叮叮当当的。

(1)傅雷在这封信中,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教导?

(2)我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感恩图报;同时也希望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能讲究方式方法。请你将有关子女教育方面的名著《傅雷家书》向父母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不超过60字)

推荐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   母亲的明灯

邹凤岭

①夜深人静时,我常会点亮母亲的那盏灯,聆听火焰哔哔剥剥的微音,一如听着亲人的细语。

②那天,下起了细雨,乡村提前降下了夜色。我站在泥土垒成的屋子木门边,眺望旷野。母亲离家已经三天了。每个夜晚,我总是站在大门前,望向那条通往远方的路,盼着那盏灯火的出现。母亲是村子里唯一经常提灯走夜路的人。

③那是半个多世纪前,乡村缺医少药,十里八乡才有一家诊所。加之交通不便,村上人家贫穷,人们有个伤风头疼什么的,就只能在床上躺着,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挺过去。妇女生孩子,也只能在家里,那是“儿奔生,娘奔死”的过程。母亲用她自学的助产术为乡亲们服务,一生中接生了婴儿无数,全都母子平安,创造出了她的人生奇迹。

④一次偶然发生的事,让母亲成了乡村接生婆。在她30岁那年,日本鬼子“扫荡”进村,乡亲们躲进了茂密的芦苇荡。因受到惊吓,加之用力奔跑,邻居家的姐妹即将生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母亲自告奋勇助产接生,孕妇顺利产下了一对双胞胎。打那以后,左邻右舍有人家媳妇临产了就请母亲去帮忙,母亲成了方圆数里唯一的乡村接生婆。

⑤在乡村,助产是件艰难的事。尤其在水乡,村民住地分散,出门都是小田埂连着独木桥的路,母亲裹一双小脚,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可以想见其艰难。然而即使是风雪交加的夜晚,有人家媳妇临产了上门求助,母亲也总是毫不迟疑,提着一盏油灯,踏着泥泞小道,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产妇家。

⑥这一次,母亲外出助产接生,一去就是三天。我去上学,走过金家庄时,村上人家正庆贺喜得男丁,准备举行新生儿“洗澡礼”。走在老巷上,听得婶婶们议论:“大喜啊,生了个大胖小子。”“是啊,多亏了接生婆,母子得平安。”

⑦在那个年代,乡村里不通电,都用油灯照明。多少个夜晚,我一觉醒来,还能看到母亲挑着豆粒大的油灯,聚精会神地绣虎头鞋。红色的鞋面,金色丝线绣成的虎头图案,栩栩如生。在新生儿的“洗澡礼”上,母亲总会送上她亲手做的虎头鞋。婴儿穿上了这鞋,美好的祝福洋溢了一屋子。

⑧多年后,仍时常见母亲精心擦拭、轻轻抚摸那盏油灯。母亲说,赶走了侵略者,成立了新中国,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70年来,家乡巨变,村上办起了合作医疗,建起了乡镇卫生院。现如今,乡村人家生孩子,都进了市里的三甲医院,医疗保障有了极大提高。时代变了,母亲老了,不用再做乡村接生婆了。

⑨一天,镇卫生院派人把母亲接走,请她给医护人员上了一堂课。母亲的提灯作为历史的见证物,高高地悬挂在会场讲台的正中央。

⑩思念母亲,便会想起那盏灯。我常常想,在寂寞的长夜里,有一盏明灯在,就不会迷路。

(选自《光明日报》2019年05月04日)

1选文以“母亲的明灯”为题,有什么好处?

2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3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结合选文,分析第⑩段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设想你是漂泊其他星球的地球人,或是外出遇险的动物,或是一片消逝的森林,或是流失异国的文物……

请以《我终于回来了》为题,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

要求:①内容积极向上;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