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B.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
C.《小石潭记》的“记”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论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叫作《诗》或《诗三百》。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了一种文体,多用韵。
B.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于中秋佳节,词中的“婵娟”指月亮。
C.《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是法国生物学家,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主人是尼摩船长。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行文至此,作者终于大彻大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真正进入了忘却自我、超越功利的自由自在的境界。
B.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我们绝对不能因受人撺掇,就去做些违法的事。
D.这起贪污案分布范围之广、团伙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自恃才高,目空一切,从不把我们这些人放在眼里。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他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C.抗击疫情期间,出现的那些肆意哄抬物价的行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D.人们不爱惜和保护野生动物,它们迟早会销声匿迹的,最终可能会威胁整个生态的平衡。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本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6、古诗文名句默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钱塘湖春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莺、燕的动态的描写,将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4)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绘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用神来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7、名著阅读。
(1)仿照示例,写出你阅读《傅雷家书》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收获。
示例:读《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旧中国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底层贫苦市民生活在痛苦深渊中,“不让好人有出路”的黑暗社会现实。
(2)谈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你的心跳和他的同一节奏了;你活在他的身上,他也活在你身上;你自己与他的共同点被你找出来了,抓住了,所以你才会这样欣赏他,理解他。”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这是作者傅雷写给儿子 的,作者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做一个“ 、 ”的艺术家。
8、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五月艾香
①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
②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③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
④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钢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
⑤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
⑥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
⑦“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
⑧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
⑨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
⑩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叶剑秀,有删改)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B. 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C. 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
D. 文章题日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
【2】本文写到了有关艾草的哪些内容?
【3】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4】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禅师的院子开满菊花。一天,有人向禅师要花,禅师答应了,于是更多的人前来要花。不久,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弟子说:“真可惜,这里本应该满园花香,可瑞连一株菊花都没有了。”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三年后一村菊香,这样岂不是更好?
请你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或联想,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有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