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描绘的是鲁迅故乡绍兴的民俗。
B. 《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集释》。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到战国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桃花源记》就是一篇虚构基础上的记人记事之作。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B. 左手依一衡木,右手攀右趾。
C.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D.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3、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腐蚀 劫难 嘱咐 海枯石烂
B.两栖 稀疏 磅礴 草长莺飞
C.瞄准 萌发 油漠 大彻大悟
D.争讼 燎原 思慕 人情世故
4、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这是施蛰存对《傅雷家书》的中肯评价。
B.朱光潜将一个基本理念贯穿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之中,即希望中学生既要发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C.《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是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他们是两个平凡的农民,哥哥扎根乡村,弟弟走进城市。哥哥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貌,虽经历爱情挫折和事业困境,却始终不改初心,最终成为村里的“冒尖户”;弟弟渴望融入现代文明,他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物质生活贫困,精神孤独,最终心灰意冷,自甘堕落。
D.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且贡献至伟的人物,但他们心中也埋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痛苦。即使面对各种困苦,也始终坚守着那份美好的理想,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也是今天我们阅读《名人传》的意义所在。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B.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
C.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D.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勃写的,诗中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
【2】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千古名句。
6、诗文名句积累。
(1)阡陌交通,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_________,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3)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式微》)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关雎》)
(5)蒹葭苍苍,________。(《蒹葭》)
(6)青青子衿,_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__?(《子衿》)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对偶句描绘洞庭湖雄伟壮观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水浒传》108将聚义梁山的原因有多种。下列各项中上梁山的原因与人物对应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被官府(或者与官府有勾结的人)陷害,被迫上山型的,如林冲。
B.主动投奔、自愿上山型的,如孙二娘。
C.被俘上山,由于个人意志不坚定,甘愿为梁山效力型的,如关胜。
D.因行侠仗义而得罪官府型的,如杨志。
(2)保尔一生四次跨过“死亡门槛”。①保尔在和波兰白军的战斗中腿受伤并得了伤寒;②_________________;③有伤病的保尔被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④_________________。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揭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名的真正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小题。
向一棵树鞠躬(有删改)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竞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
④它只有一米多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旺盛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命。它当然希望有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亭亭玉立的小家碧玉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霜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也曾挽留过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匆匆而去;也曾挽留过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无影无踪了。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拼命把根往下扎,尽可能吸收营养,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形体佝偻,但从不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一步一步走下去。
⑥我久久地伫立在那里,为这棵榆树而感动。
⑦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⑧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地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化身。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树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⑨望着老人步履艰难地走了。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第②段“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第④段画线句子:“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这种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3】第⑤段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它也曾挽留过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匆匆而去;也曾挽留过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无影无踪了。”
【4】第⑧段划线的句子写出了老人与树的许多外在的相同之处,他们还有哪些隐形的相同之处?
【5】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9、请以“最好的选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3.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