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鹤岗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声/   行辈/日千里 挑拨离/亲密无

B.择/别   失/声匿迹 不修边/名其实

C.裂/甲   貌/辅相成 词夺理/差人意

D./招   狡/明是非 不经心/条斯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指代家乡、离别、月亮、音乐、老师。

B.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先生明明是赞扬长妈妈,却从她的缺点说起,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双璧”。

D.《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

3、下列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撺掇   眼眶   彗星   人情事故

B.狩猎   帷幕   狡辨   格物致知

C.襁褓   枷锁   敦实   相辅相成

D.告诫   翌日   矗立   不休边幅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B. 有关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考试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C. 他在做每一道题时,都是经过认真思考、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的。

D. 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散曲的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

B.“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

C.“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悲凉的感伤。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文学常识及古诗词填空。

①《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他是我国_____时期的人。

②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关雎》

③《卖炭翁》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在水一方。《兼葭》

⑤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_____,_____。《小石潭记》

⑥《小石潭记》的作者是_____,这篇文章是他参加王叔和政治变革失败后,被贬谪到湖南_____时写的。

⑦忽逢桃花林,_____,_____,_____,____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保尔·柯察金经历过多次“紧要处”的选择,请简述保尔的一次选择,并写出这一次选择对他成为顽强的革命战士的影响。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心下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能够细腻而温柔。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2017年10月28日,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

2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

3本文第②段连用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画家怎样的心理?

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

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因。”

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懂得父母恩重于山,所以才会涌泉相报;因为明白友情的可贵,才更渴望一份纯真的感情;因为经历离别的痛苦,才更珍惜相聚的欢乐;因为懂得时间的宝贵,所以才刻苦努力地学习;也或者,因为感受环境的恶化,才更懂得保护生态的必要;因为知道取合得当,所以才能更从容地把握今天……

请以“因为 ,所以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