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黄南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如不停止,将毁灭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B.得益于大量阅读,他的写作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遣词造句更是栩栩如生

C.当竺可桢之子、88岁高龄的竺安先生向浙大捐赠56册竺可桢日记手稿时,现场嘉宾无不肃然起敬,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D.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在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我发现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

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fú)慢(dài) 潺(chán) 销声迹(nì)

B.酒(zhēn)橄(nǎn) 谢(chóu) 屋舍然(yǎn)

C.农(yàn)连(qiáo) 甘(chún) 然开朗(huò)

D.途(zài)热(yán) 簌(sù) 胸露乳(tǎn)

3、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

A. 鲁迅先生在《社戏》《五猖会》《无常》这几篇散文中都写到乡间迎神赛会。

B. 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中多用比兴,抒写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深情。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D. 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都是事理说明文。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远而无所至极邪/弗学,不知善也

B. 海运则将徙南冥/庄子与惠子游濠梁之上

C. 求其能千里也/子非我,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D. 苍苍,其正色邪/既已知吾知而问我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从内容上看,上片中“漏断”的意思是_________,下片中用“孤鸿”______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2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睢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中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名著,可以开阔眼界,提升素养。802班组织主题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演讲比赛,请你阅读小智同学的演讲稿,完成以下任务。

首先,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冷静,困难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傅雷就对傅聪这样说:“①”所以,我们要调整好心态,从容应对。

其次,面对困难,不要沮丧,哪怕是再大的困难,我们也应该振作起来,微笑着对自己说:“我能行!”《名人传》中,(人名)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的痛苦,他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了《命运交响曲》。

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确立了目标,才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③最后,面对困难,冷静、自信、坚强,坚定目标,持之以恒,才能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1(任务一)根据阅读《傅雷家书》的体会,你认为填入①处的语句应该是( )

A.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B.你必须平衡自己的心理。请你记住遇事无论过于激动,还是过于消沉的人,都不能做成大事。

2(任务二)在②中填入的是_________

3(任务三)根据演讲稿已有部分,从下面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合作品相关情节,在划线③处对演讲稿进行补写。(100字左右)

A.孙少平《平凡的世界》B.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C.苏菲《苏菲的世界》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在地震学界内有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地震不可知论,认为在人类对地球内部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预报地震是不可能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震是有规律可循的,探索其规律进行短期预报并非完全不可能。两种观点的对立十分尖锐,因不可知论占据主流地位,所以社会上一度形成这样的鉴别标准:说地震不可知的是科学家;说地震可以预报的可能是骗子。

不错,就人类当下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想清晰地搞清地壳的运动规律还存在一定困难,在此背景下进行地震预报研究仍是难题。在纳税人的呼吁下,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他们认为,与其让遥遥无期的空洞研究浪费资金,还不如扎实实地做好防灾救灾的实际工作。

而我国的情况有点复杂。从形式和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无疑是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可遗憾的是,近些年我国科研人员能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中国的地震专家真的如此无能吗?其实不然,笔者熟知的地震学界的几位专家学者,他们对地震研究都有突出的贡献,也都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目前,世界上地震短期预报的最高准确纪录是30%,这个记录就是由中国保持的。

即使如此,地震预报却仍然是全世界公认的棘手难题。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从科学上讲,预测地震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地震前出现并且与地震发生有明确关系的自然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震兆,进而利用震兆预测地震。二是认识地震从孕育到发生的基本规律,即震因,利用震因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做出准确的识别。关注震兆与研究震因两者缺一不可。

遗憾的是,震兆与震因至今仍如两座科学山峰横亘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难以逾越。

在地震史上,中国宣称曾成功预报了海城和青龙地震,但世界地震学界对此的评价是:偶然的运气。有人说,我们曾经成功预报过海城和青龙地震,为什么不能把这两次预报的经验运用到后续的地震预报工作中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地震预报难就难在地震的机理和触发条件等复杂多变,预测方法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次成功有效的预报手段,很可能在下一次地震预报中就失灵了。正如著名探险家兼地质学家位梦华所说的,地震预测迄今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还很难完全准确地预报地震。

地震预报的难度,核心问题还在于人类对地球内部构造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尚不成熟。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对月球,甚至是对火星的了解深入。即便有一些经验和知识,也是此一时的知识和经验,不能用于彼一时,如海城的经验无法用于唐山地震,也不可能完全应用于后来的汶川等一系列地震。

此外,地震预报,特别是短期预报之所以成为世界性难题,是因为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当地震监测机构将可能发生地震的推断上报给政府时,负责决策的官员会严肃地发问:“你们的把握有多大?”这就让监测机构犯难了。最终只得“继续监测”。

政府的确有政府的难处,它的着眼点是尽量保证整个国家的正常秩序不被打乱。如果接到一个把握只有30%的大地震预报,无论是东西方哪一个国家的政府,都是一样的战战兢兢,不知该如何是好。

地震预报属于危机管理范畴,就必须纳入危机处理的轨道。当然,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所有的科学难题都解决了,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1下列关于地震预报可能性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有科学家认为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情况了解很少,因而不可能预报地震。

B.有科学家认为地震的发生有规律,探索这种规律就有可能进行地震的短期预测。

C.目前,认为地震预报不可能的观点,在地震学界占主流地位。

D.基于地壳运动没有规律的现实,人类不可能进行地震预报。

2下列关于中国地震预测情况的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中国建立了全世界最健全、最庞大的地震研究监测机构,近年来优秀的研究成果却越来越少。

B.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作出过突出贡献,并保持着地震短期预测的最高准确纪录。

C.中国曾经成功预报海城、青龙地震,被外国学者说成是运气,但成功其实并非偶然。

D.中国地震研究学者中,有一些人有过比较准确预报地震的经历。

3作者认为“要想准确地预报地震,仍然不是一件易事”,下列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国家相继压缩用于地震预报的科研经费,特别是日本正式宣布退出地震预报的合作研究。

B.我们对地震这个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整体认识尚处在模糊的探索阶段。

C.在震兆与震因这两大科学难题上,人类难以取得突破。

D.政府和公众的需求与科学现状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让地震预报成为世界性难题。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的温暖、师友的帮助、社会的关爱,甚至产生的迷茫、经历的困难、遭受的挫折,都曾启迪你的智慧,点燃你的希望,增强你的信心,激励你的成长,成为你人生宝贵的财富,值得珍藏。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值得珍藏的财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