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渭南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自然段举了青蛙、蟾蜍的例子,原因是(     )。

A.作者熟悉青蛙、蟾蜍。

B.作者喜欢青蛙、蟾蜍。

C.是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有代表性,简明易懂。

D.作者举不出别的例子。

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

B.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C.妻子邑人  古:妻子和儿子     今:“子”是词尾,无义。偏指妻子。

D.来此绝境  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走投无路的境地。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此书作者与西汉的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保存至今的乐府民歌,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

C.欧阳修是唐朝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放翁”,后因曾自称“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以吾一翁,故又号“六一居士”。

D.“铭”是古代刻在书简上用来警诫自己或歌功颂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说”也是一种文体,“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亦可指“托物言志”。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归/     /足而待     风雪途/三年五

B.树/脱     洁/生惯养     默不言/死而无

C.辈/道     子/生活     腰鼓/茅顿开

D.掇/流     /人不倦     不卑不/分庭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古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完成下面小题。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红旗飘飘把手招。

(2)_________,悠悠我心。

(3)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

(4)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

(5)___________,君子好逑。

(6)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7)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在武汉一起工作数月,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假如你是一名医务人员,在临别之际,你想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安慰彼此,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阅读《水浒传》,任选一题回答。

①《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请从鲁智深、武松、林冲、花荣、戴宗等五人中选出两位,说说他们走上梁山的原因。

②《水浒传》中出现过的女性大约有76位,具体展开描写的有47人。论年龄,有年逾花甲的老妪,也有豆蔻年华的少女;论地位,有身居庙堂之上的贵夫人,也有沦落天涯、挣扎于水火之中的薄命女;论身世,她们出身各异,经历迥然;论性格,异彩纷呈,各具千秋。作者描写这些女性形象,虽然用墨浓淡有别,但都同样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印象。请从下列专题中选择一个进行探究,写出探究所得。

专题一:作者歌颂赞美的女性。

专题二:作者揭露批判的女性

专题三:作者寄予同情的女性。

我选________________   我的探究所得:______________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任选一题回答。

有一天,保尔像喝醉酒似的,两腿发软,身子摇摇晃晃地走回车站。他从发烧到现在已经好几天了,但是今天他觉得热度要比往常高得多。

那吮吸着筑路队的血液的伤寒病,现在又向保尔本人进攻了。但是他的健壮的身体仍在抵抗它,一连五天他都挣扎着从那铺着麦秸的水泥地上爬了起来,跟别人一道去出工。但是不管是那件暖和的皮短大衣也好,或是朱赫来送给他的那双现在已经套在生了冻疮的脚上的毡靴也好,都救不了他了。

他每走一步,都像有什么东西猛刺着他的胸口,他的上下牙碰得直响,两眼发黑,他觉得树木就像旋转着的木马似的。他好容易才走到车站……只觉得头一晕,就栽倒在地上。积雪冰着他那灼热的脸,他觉得挺舒服。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分第2节)

①人们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分第2节称之为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请结合以上选段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请结合整本书阅读,探究一下自传与自传体小说的区别。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柴窑最贵,世不一见

沈屠苏

①在时下热播网剧《古董局中局》的同名小说里,提到了五件青花人物罐,分别是“鬼谷子下山”“刘备三顾茅庐”“周亚夫屯兵细柳营”“西厢记焚香拜月”“尉迟恭单骑救主”。主角许愿和反派老朝奉,以及国内外各方势力围绕这五件古董周旋,斗得那叫一个欢。但五罐最终只是掩人耳目的障眼法,拨开重重迷雾,沉睡在秘密里的是有着“熊猫瓷”之称的柴窑。

②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相传,柴窑的“柴”字源自后周世宗柴荣。以皇帝的姓冠之,意义不言而喻。在柴荣的授意下,柴窑出品的瓷器须得满足一个要件——“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仅这十四个字,就能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③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说“柴”字得名于泥做火烧的原料松柴。松柴燃烧时,富含的松脂会升华成一种气体,,使被烧制的瓷坯缓慢升温,均匀受热,从而提升瓷胎的品质。不管哪种说法,柴窑烧出来的瓷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光泽度宝莹射目,光可却矢,釉面滋润细媚有细纹,为诸窑之冠。

④明代的《宣德鼎彝谱》也提到六大名窑“柴、汝、官、哥、钧、定”,把柴窑列为第一,但当时柴窑的瓷器已经算国宝了。所以,陶瓷业内皆知一句话:“柴窑最贵,世不一见。”2017年11月27日,在香港举行的一场拍卖会上,一件明嘉靖时期的五彩鱼藻纹大罐以2.14亿元港币成交,青花料仿佛从瓷胎里长出来一样,据说就出自柴窑。

⑤至清代,柴窑几乎绝迹,就算有残片问世,也是天价。有个叫徐应香的人,收藏了一件柴窑小盂,色相鲜碧,质地莹薄,与“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虚文相应。另据清宫内务府收藏记录显示,乾隆写过四首关于咏柴窑瓷器的诗,是否真有实物不知道,但可见柴窑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

⑥到了民国,鉴定一件瓷器是不是柴窑,大抵是按照颜色来的。因为民国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上说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袁世凯的管家郭葆昌曾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换了一件柴窑瓷器,还不一定是真的,所以说它是“熊猫瓷”一点也不过分。

⑦2014年,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展出过一件藏品“青百合花瓶”,疑似出自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颜色和质地都符合历史文献中对柴窑的描述。馆长也介绍了该藏品的来源,据相关记载,大约600年前,由明代永乐皇帝赠给室町幕府时任征夷大将军的足利义满,然后被古笔家族一代代继承至今。牛津大学对这只青百合花瓶进行过年代测定,时间吻合。《古董局中局》的创作极有可能就是受到了这个启发,但它到底是不是传说中的柴窑,尚无定论。这就要怪迄今为止都没有发现柴窑的窑址,也没有一件确凿可靠的实物可以佐证,甚至连后周、两宋、元代都无关于柴窑的文字记述,直到明代才出现。

⑧因此,到了今天,“汝、官、哥、钧、定”幸运地被并称为五大名窑,而柴窑则孤独地徜徉在历史深处,成为了传说中那一只缥缈的孤鸿。

【1】细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

(2)围绕说明对象,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内容。

(3)找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柴窑的珍贵?

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杨筱月(化名)是北京8年级学生,她非常喜欢近期的网课形式,“如果哪里知识点没听懂、没跟上,可以回头看重播。网课上,老师也会将一些重要知识点突出显示,非常方便学生做笔记。我非常期待之后的网课”。

张华(化名)的儿子今年也读8年级,最近通过视频和课件学习,“孩子每天平均要看4个小时的课程视频。感觉他最近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点‘放飞自我’了,上完课就玩手机,经常打游戏、看电影”。

调查显示,47.7%的受访家长认为孩子最近线上学习的效果好,40.3%的受访家长觉得效果一般,13.3%的受访家长直言效果差。

上网课,你有怎样的经历?又有怎样的认识?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