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还要有信心。
B.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C. 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管理力度,游泳池的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年年如是。
D. 第二十届垫江牡丹文化节在垫江县如期开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让游客目不暇接。
2、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风家训的传统。通过家风家训建设改善村风民风,我区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深有感触的是,家风家训的确要切合实际,________;_________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A.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做好经验总结。
B. 要大力宣传本地优秀的家风家训;也要借鉴外地经验。
C. 避免千篇一律,流于形式;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
D. 多向古人学习;还要认识到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谣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C. 《灯笼》中“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运用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D. 腰鼓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拾级/拾取 迂回/气喘吁吁 挑拨离间/亲密无间
B.果脯/胸脯 轻薄/日薄西山 怒不可遏/望梅止渴
C.轧钢/辗轧 缝补/天衣无缝 海枯石烂/沽名钓誉
D.作物/作坊 糜子/风靡一时 色彩斑斓/波澜不惊
5、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此诗一反古代送别诗的情感基调。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不同表现在哪?
6、默写填空。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中的人物也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成长路上,曾遭遇了怎样的人生困境?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请结合作品具体情节简要概括。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拾馒头的父亲
①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②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买饲料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③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④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⑤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⑥1996年的冬天,班里要开家长会,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和同学被安排在隔壁的阅览室看书。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⑦散会后,老师被家长围在了教室门外,我们则进入教室等待学校的安排。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透过水汽朦胧的窗户,只见屋外雪花纷飞。不远处的老梧桐树被大风吹走了几片枯叶,楼檐下方似乎还挂着几条冰凌,而他的黑棉袄上也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⑧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⑨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文章第③段:“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中,“我”烦恼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语境,分析第⑥段加横线词的含义。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3】第⑦段画线句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4】简要分析标题“拾馒头的父亲”的作用?
9、任选一题作文。
(1)我与 的故事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苦难有如黑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