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精华留存于《庄子》一书中。
B.“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表达作者的主张志趣。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古体诗,《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也是古体诗。
D.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悬殊 潮汐 白羊肚 人情事故 天衣无缝
B.怠慢 陨石 马前卒 销声匿迹 别出新裁
C.怅惘 农谚 沙锥鸟 草长莺飞 海枯石烂
D.斡旋 慧星 石炭纪 核磁共振 辗转反侧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市中学生才艺大赛中,我校以别具匠心的构思获得特等奖。
B.近来,日本对中国钓鱼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这伙人利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伪装成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到处招谣撞骗,其手段之卑劣已达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
D.他小心翼翼地撕开信封,将里面的百元大钞取出来,塞到衣服口袋里,然后将信件递给他。
4、请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随着中国游客的到来,使微信支付实现泰国全覆盖,形成了规模效应。
修改:将“使”去掉。
B.重视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加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修改:将“把握”改为“掌握”。
C.“人车争路”之所以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症结就在于不少人长期以来在潜意识里形成的“以车为尊”的路权观念造成的。
修改:将“造成的”去掉。
D.“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成果,实现了从创新实践到理论设想的重大跨越。
修改:将“创新实践”和“理论设想”调换位置。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诗中的“君子”和“淑女”,为贵族“少爷”和“小姐”;诗中的“琴瑟”和“钟鼓”为贵族的专用品。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尤具形象感,所有的不安与痛苦全包含在这一动作中。
C.《关雎》选自《诗经》,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
D.全诗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并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艺术形式。
【2】请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作用?
6、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式微》)
(6)《关雎》中表现恋爱生活的和谐美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_)
A.保尔十二岁时,因把烟灰放在神父复活节的面包里,被迫退学,来到车站食堂打杂。后因强迫加班导致误工而被毒打赶了出来,保尔从小就尝到社会底层的苦难。
B.“从远处飞来一颗流弹,打中了他。他哆嗦了一下,向前迈进一步,胸口火辣辣地疼痛。他没有喊叫,身子轻轻一晃,张开两臂又合抱起来,紧紧地捂住胸口,然后弯下腰,像要跳跃的样子,僵硬的身体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了。那双蓝色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凝视着一望无际的原野。”这段文字是对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在战场上牺牲时的描述。
C.《傅雷家书》中,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傅雷家书》中,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2)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相关语段,结合前后内容,回答问题。
黑暗渐渐笼罩了牢房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的、骚动不安的黑夜又要来临。思绪又转向吉凶难测的明天。这是保尔入狱的第七夜,却仿佛过了好几个月。他躺在硬邦邦的地上,疼痛始终不停。现在牢里只有三个人。老头儿在木板床上打着呼噜,就像睡在自家的热炕头上似的。老头儿能够随遇而安,所以每夜都睡得很香。酿私酒的老太婆被哥萨克少尉放出去替他找伏特加去了。赫里斯季娜和保尔都躺在地上,几乎是并排躺着。
①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②保尔此次入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保尔此次出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百衲衣
叶大春
①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②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③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④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着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⑤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⑥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百衲衣风俗”。
【2】本文围绕“百衲衣”,主要写了四件事: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母亲送百衲衣给我,④访问民俗专家,揭示百衲衣的含义。
【3】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4】作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你能结合现实生活说说你穿过的“百衲衣”吗?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上文完成后面题目。
链接材料 :百家锁是小孩的家人挨户乞讨,每户要得一文钱,然后把这些钱另铸成一把锁挂在小孩脖子上,为的是用百家福寿锁拴他的生命。这种做法在北方很流行,北京称为“化百家锁”。南方有种异曲同工的做法,把七粒白米和七叶红茶用纸包好,送给亲朋,亲朋还赠碎银,用碎银铸成锁,正面镌刻“百家宝锁”,反面镌刻“生命宝贵”,把锁系在小孩脖子上。
有人认为选文和链接材料中的风俗虽含有较多的迷信色彩,应予以摒弃。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风俗的呢?结合具体风俗谈谈自己的观点。
9、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题一:
人生是一个不断收获的过程。在生命的潮起潮落中,任何一种经历都是一种收获,任何一种收获都是一笔财富。
请以“收获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题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三个妇女在打井水,一位老人坐在井边石头上休息。
一个妇女对另一个说道:“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上他。”
“我的儿子会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这样好的歌喉。”另一个妇女说。
第三个妇女默不作声。
“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两个邻居问她。
“有什么好说的呢?”她说,“我儿子什么特长也没有!”
说着,她们用桶装满了水,提着走了。老人也跟着她们走去。她们走走停停,她们手臂疼痛,水也溅了出来……
忽然迎面跑来了三个男孩,一个翻着斤斗,他母亲露出欣赏的神色;另一个孩子像夜莺一般欢唱着,他母亲听得眉开眼笑;第三个跑到母亲跟前,从她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
第一个妇女和第二个妇女一起问老人:“喂,怎么样?我们的儿子怎么样?”
“呵,他们在哪?”老人答道,“我只看到了一个孩子啊!”
要求:①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写作,600字以上。②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