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五指山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的风头正盛只是暂时的。

②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

③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

④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⑤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和意义。

A.③④⑤①② B.⑤①④②③

C.③⑤①②④ D.⑤③④①②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自然科学领域中,有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正等待着科学家们去破解。

B.现在很多人都患上了手机病,一旦远离了手机,往往就如坐针毡

C.电影《红海行动》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D.远亲不如近邻,很多老人与邻里结对子互相帮助,自发形成了“互助养老”的模式。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xǐng)  (kàng)  夜深星(lán)

B. (cháng)   (sòng)   然而止(jiá)

C. (jī)   (bó) 大悟(chè)

D. (rǒng )   (huì)   张灯结(cǎi)

4、对《石壕吏》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老翁早已超过服兵役的年龄,但仍然要被“抓丁”,由此可见世道的混乱及横征暴敛的祸害。

B.“呼”“啼”“怒”“苦”。把矛盾的尖锐性揭示出来,表现了差吏如狼似虑的狰狞,以及老妇悲苦痛哭的凄惨。

C.诗中“更无人”与母,孙的存在,在逻辑上存在矛盾,表现了老妇的机智;不想让官吏把人都抓走。

D.一个“久”字,不仅说出这件事折腾了很久也表露出诗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心酸、悲哀、无奈、同情、激愤。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蒹葭》,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清晨露滴尚未完全消散的情景。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为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都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节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叹咏,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可望不可及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以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C.本诗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感情坦率明朗,表现主人公的无限情意。

D.这首诗描写秋景的语言凝练精妙,由“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写出了蒹葭色彩由暗到明、由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挑兮达兮,___________。(《诗经·郑风》)

(2)__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邶风》)

(3)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 。《诗经·关雎》

(4)便要还家,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___________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美丽贤惠的姑娘是好的配偶,《关雎》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佐证。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4)

(1)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就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________》中的主人公________, 他受________等人影响很大,经过艰苦的锻炼,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2)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大自然的语言(节选)》竺可桢完成小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以下两个作文题目,请任选一题写作。

(1)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月夜归航的罗汉豆,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里,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作文。

还记得《背影》里的“父亲”吗?“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里的“我”,“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攀爬”是最美的姿态,它或许是身体的苦旅,也或许是心灵的跋涉。

请你以“攀爬的姿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场景,恰当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