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表决、推举和讨论等程序,学生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结核病是全球头号传染病杀手。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当地时间凌晨左右,墨西哥发生大约里氏7.1级左右的地震,首都墨西哥城也有强烈震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有错误一项是( )
A. 鲨鱼可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
B.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C. 他这么说是强词夺理,站不住脚的,没有人会信服。
D. 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
B.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D.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奔流(bēn) 矗立(chù ) 颠簸(bǒ) 纷至沓来(tà)
B.懈怠(xiè) 苍劲(jìn) 凫水(fú) 接踵而至(zhǒng)
C.糜子(méi) 磅礴(páng) 霎时(shà) 怒不可遏(è)
D.亢奋(kàng) 绚丽(xuàn) 怅惘(wǎng) 戛然而止(jiá)
5、古诗词阅读
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原文作答)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②至于夏水襄陵, 。(郦道元《三峡》)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崔颢《黄鹤楼》)
④岱宗夫如何? 。(杜甫《望岳》)
⑤ ,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⑥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4分)
①《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借鸟儿结伴而归寄托自己归返自然的人生理想的句子是“ ”。
②《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在铠甲上,一片金光闪烁的句子是“ ”。
7、读名著,完成下表。
知识卡片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时,对文章的内容、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
书名 | 内容 | 批注 |
《平凡的世界》 | 孙少安读完小学六年级后, 他明白自己的弟弟少平也要开 始读书了,家里是完全负担不起两个人读书的,于是12岁的他就主动辍学在家务农了。 | ①______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②______ | 我们要像保尔一样,身残志坚,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
材料二: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年人均图书量为7.86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比2015年增加0.0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比2015年减少了0.05本。
综合我国国民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而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因此,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意义势在必行。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但人均纸质阅读量仍多于人均手机阅读量。
B.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C.材料三显示,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D.材料在显示,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
9、旅游可以使我们亲近自然,感受山水的灵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一个地方的脉搏和呼吸,触摸一个民族的灵魂;也可以让我们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用宁静的心灵重新审视自己。请以“一次难忘的游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2)立意自定,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