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黄南州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扶贫攻坚活动深入人心,基本解决了贫困家庭日常生活、子女教育、疾病就医等一系列问题。

B.暑假到了,学校多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去游泳,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C.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在“中国诺奖”中获得生命科学奖,原因是由于他们在水稻研究中有开创性贡献。

2、下列有关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无误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有“归隐诗人”之称。

B.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C. 《社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文章讲述了作者少年时期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难忘经历。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 305篇,又称《诗三百》,分“风”“ 雅” “颂”三部分。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3、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辈(háng)       (kuàng)       默(jiān)        挑拨离(jiàn)

B.追(sù)          猎(shóu)        (hèng)        词夺理(qiǎng)

C.劣(zhuō)       媚(fǔ)           (nàn)          怒不可(è)

D.立(chù)        角(léng)        (wǔ)            神迷(xiàn)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C.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乙)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甲词围绕“_________”字展开。乙词中“__________”最能体现词人矛盾心理。

2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词的作者都是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B. 两首词按字数分类都属于小令。

C. 《蝶恋花》中“春愁”的含义就是“相思”。

D. 《如梦令》表现词人伤春、惜花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请根据要求填写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诗经》)

(2)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为霜。(《诗经》)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我国民间有“少不读《水浒》”的说法,意思是年轻人读《水浒传》容易盲目崇尚武力与江湖义气,所以不要读《水浒传》。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

唐亚华

①最近,不少高校陆续开学,对于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了他们的首要问题。记者发现,如今有些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每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学习。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正如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在《夜晚的书斋》中所写的:“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能够入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仪式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奢侈。

③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我觉得这是在逃避学习。

④当然,大学生学习前营造“仪式感”,也可能因为被现实条件胁迫。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很难不受其影响。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保持复习状态,故意不带手机,或者干脆停掉流量。

⑤每个人读书都有一定习惯,但习惯未必就是“仪式感”,非要将某种习惯往“仪式感”上附会,就近乎矫情。而且,习惯往往是工作所迫,与罗曼蒂克式的“仪式感”完全搭不上边。比如为了写论文,若非作者藏书够多,否则只能去图书馆。

⑥社会经济水平的进步,让年轻人的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他们追求个性化,少了带领家庭走出贫困的道德压力,更注重自我感受。这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他们多数人考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脱离农村,端上“铁饭碗”,除了争分夺秒的学习,恐怕没有心情去改善外在形象。无疑,时代给了大学生追求学习“仪式感”的条件。

⑦但我还是想说,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能只在表面花心思——一个真正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利用的不过是碎片时间,哪有时间容你慢悠悠地扑粉化妆营造一个“仪式感”呢?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26日,有删改)

1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2第②段划线句中,“或许”二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需要“仪式感”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之前的准备程序。

3作者认为真正的读书人是如何读书的?请概括说说。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酿酒师把米蒸熟,倒进缸里,拌上酒曲。然后把酒缸密封起来,免受外界“侵扰”。一段时间后,酒缸里的米就变成了醇香的美酒。发酵时间越长,酒就越醇厚幽香……

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有排除侵蚀和干扰,才能迸发出巨大潜能,时间越长,越能书写人生的辉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以议论为主,辅以其它的表达方式;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