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下)中山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B.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

C.之不以其道(马鞭)

D.执策而之(面对)

2、下列桔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正直的人,决不会挑拨离间,搬弄是非。

B.他是我的莫逆之交,今天他有困难,我岂能袖手旁观

C.在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发射导弹卫星,港珠澳大桥通车,召开中非合作峰会……一件件振奋人心的事接踵而至

D.人生就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奔涌之涧,声明刚是一去永无止息的奔涌之歌。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反腐倡廉的举措合乎民意、深入民心,其历史意义不容置疑

B. 许多孩子刚摆脱尿布就开始摆弄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其热衷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C.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这样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竟无人问津

D. 这篇文章立意明确,论述周到、深刻,真可谓天衣无缝

4、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寻向所,遂迷,不复得路

B. 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 渔人甚

D. 居右者椎髻仰面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1)卖炭得钱何所_____

(2)心忧炭贱天寒______

(3)翩翩两来是谁_____

(4)系向牛头充炭_____

2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4诗中多处运用了反衬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____________;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上面文段选自《____________》,请结合课外阅读积累,说说在这封信中,傅雷告诫儿子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起伏。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则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很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子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它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己,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散文集》,有删改)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梧桐的变化为行文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三个时节的梧桐树貌。

2文章第二三段着力写了梧桐树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样写作者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文章第④段写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

4结尾作者说“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试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湖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信你也到过一些美丽村庄。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写景的文章:《壶口瀑布》,瀑布气势磅礴,语言精妙生动;《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高原景色壮美,情感细腻丰富;《登勃朗峰》,景奇人怪,妙趣横生;《一滴水经过丽江》,想象奇幻,饱含深情……

请你也写一次美丽乡村的游历,使用恰当的写景顺序,发挥想象和联想,或倾吐心声,或抒怀感悟,或传递哲思。

要求:①自拟题目,注重写作立意;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