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教育而言,应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良策不是陷于焦虑中而自怨自艾,而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教育进步的一剂良药。
B. 作为一部充满天马行空想象力的武侠片,《奇门遁甲》杂糅的风格令好评与差评旗鼓相当。
C. 公众舆论中关于老年教育的争论从未停止,很多人觉得老年大学的建设并非国家发展必需,只不过是精益求精。
D. 文化危机是对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一个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2、对《关雎》这首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B.“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把君子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和优雅的品格。
D.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在每年“火把节”来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山西部上空往往会出现片片瑰丽无比的红色彩云,犹如无数的火把一样在天际燃烧。
②这里既有连绵不断、层峦叠翠的苍山十九峰,又有水光潋滟的洱海万顷碧波。
③还有清澈见底、流淌不绝的蝴蝶泉以及岿然兀立的三塔……
④每到这个时候,当地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欢呼:“大家快来看啰,火把云烧起来啰!”
⑤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当地的云天景象——“火把云”。
⑥这些景观令慕名前来的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A.②③⑥⑤①④ B.②③⑥⑤④① C.⑤①④②③⑥ D.②③⑤⑥①④
4、三号楼西单元有位中年男子经常楼道内抽烟,还乱扔烟头。下列劝说的话,你认为合适的一项是( )
A.抽烟有害健康,你自己不在乎了,难道你还不管别人了吗?别再抽烟了!
B.真没素质!你没看见楼道里张贴的宣传画吗?真不自觉!
C.为了您和大家的身体健康,也为了共建文明小区、请不要在楼道内抽烟了!
D.在楼道内抽烟是不文明的行为,我们正在创建文明城市,你快戒烟吧。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词首句中“飞”字用得生动形象,试加以赏析。
【2】试分析“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一句的表达效果
6、默写。
⑴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式微》 )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子衿》)
⑶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蒹葭》 )
⑷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关雎》)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⑹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
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巧妙过渡,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从政的心愿,希望得到举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阅读名著,完成下面小题。
【1】请你写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题目的含义。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保尔·柯察金。请从下面情节中任选一个,具体分析其“硬汉”气概。
①修筑铁路 ②在病榻上创作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时代的笨拙精神
①抄写,是过去的人读书的基本方式之一。明代文学家张溥,他就有边抄边读的习惯,常常反复抄写六七次,不真正弄懂不罢休,他给书房取名叫“七录斋”,正是突出了这个习惯和方式。
②尽管我们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去抄书了,可是抄写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现在仍然有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呢?德国现代思想家瓦尔特在一本名叫《单向街》的书里,专门谈过中国的抄书方式,他很耐心地说道:一条乡村道路具有的力量,你徒步在上边行走和乘飞机飞过它的上空,是截然不同的。同样地,一本书的力量,读一遍与抄写一遍也是不一样的。坐在飞机上的人,只能看到路是怎样穿过原野伸向天边的,而徒步跋涉的人则能体会到距离的长短、道路的坎坷和景致的千变万化。他可以自由伸展视野,仔细眺望道路的每一个转弯,犹如一个将军在前线率兵布阵。一个人专心致志誊抄一本书时,他的灵魂会深受感动。
③任何发达的交通工具都不能代替行走。今天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汽车、动车或者飞机,但无论如何,步行是无法废除的,而且有的时候,步行甚至是最合适的。
④和抄写一样,背诵也面临着现代的挑战。清代的大学者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连十三经的“注”也能背诵。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感慨说,这种工夫今天已不大可能了。人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而且还在不断扩大下去,我们不可能把精力仅仅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选择少数重要的经典或篇章,反复阅读或者抄写,乃至能够背诵,仍然是必要的。
⑤可是,我们不是要反对死记硬背吗?
⑥这里要做一个区分。在学校里,为了应付考试,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内容。这里面,有一部分东西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别的意义,考试完了也就可以扔到脑后,对这些东西的死记硬背是越少越好。但是一些经典或重要的篇章,其意义却是长久的,我们基本的知识构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都离不开它们,熟读乃至背诵它们,是为了从中汲取更多、更好、更持久有用的人生养料。而且,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并不就是排斥理解的过程,恰恰相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发生了、加深了,渗透和影响发生了、加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⑦确实,背诵和抄写都是挺笨的老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可是,即使是在21世纪的互联网时代,有的时候,古老的方法仍然是最好的方法,笨拙的精神依然是最好的精神。
【1】关于抄写,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专心抄写,都是人们读书的基本和有效的方式之一。
B.张溥通过反复抄书的方式逐步深入理解所读之书,终有所成。
C.抄书虽然速度慢一些,但是对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有效果。
D.第三段的写作意图是强调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步行是不可替代的。
【2】关于背诵,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逐步加深理解、渗透和影响的过程。
B.作者反对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因为这种笨拙的方法耗时费力,殊为不易。
C.一些关系到良好人文素养形成的经典作品和重要篇章还是有必要熟读甚至背诵的。
D.背诵虽然是古老而又笨拙的读书方法,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9、请以《___________,真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章要贴近生活,言之有物;(3)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