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雁门太守行》理解有错误的是( )
A.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现作者愿为朝廷效力,渴望建功立业的爱国思想。
B.作者是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字长吉,其诗体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C.诗中描绘了三幅画面,用来表现战争的艰苦和悲壮。
D.诗的最后两句,作者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诗人的坚定政治立场。其中“玉龙”指的是战袍。
2、下列语句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B. 张晓亮长得和他的父亲惟妙惟肖,简直就像一个人。
C. 青藏高原的地貌远远望去,重峦叠嶂,蔚为壮观。
D. 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琳琅满目 。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踱步(duó) 禁锢(gù) 杳无消息(yǎo)
B.炽热(chì) 畸形(qí) 黯然失色(àn)
C.锃亮(zèng)##dot## 篡改(zuàn) 藏污纳垢(gòu)
D.胆怯(qiè) 国殇(yáng) 郁郁寡欢(guǎ)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烟/倶净,天山/共色
B.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5、古诗词阅读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__起,到_________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2】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古诗文默写 。
①亭亭山上松, 。 (《赠从弟(其二)》刘祯)
② ,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③行到水穷处, 。(《终南别业》王维)
④ ,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__________ ,__________ ”寄语远方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⑥龚自珍《已亥杂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常用来形容无私奉献的精神。
7、“抗争”是应对前行路上的困难与阻碍的良药。请参考示例,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阅读内容,完成下表(任选其二)。
书目 | 情节 |
《红岩》 | 江姐看到丈夫头颅高悬于城门上, 但她为了革命工 作,强忍悲痛,更英勇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 |
《红星照耀中国》 | 毛泽东 徐海东 彭德怀 |
8、劝菜
王力
①中国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饭。十个或十二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讲究同时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节奏来。相传有一个笑话。一个外国人问一个中国人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二十四个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吗?”那中国人说:“是真的。”那外国人说:“菜太远了,筷子怎么夹得着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有一种三尺来长的筷子。”那外国人说:“用那三尺来长的筷子,夹着是不成问题了,怎么弯得转来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国人说:“我们是互相帮忙,你夹给我吃,我夹给你吃的啊!”
②中国人的吃饭,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还合于经济的原则。西洋每人一盘菜,吃剩下来就是暴殄天物;咱们中国人,十人一盘菜,你不爱吃的却是我所喜欢的,互相调剂,各得其所。因此,中国人的酒席往往没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总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样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来相等的话。
③有了这两个优点,中国人应该踌躇满志,觉得圣人制礼作乐,关于吃这一层总算是想得尽善尽美的了。然而咱们的先哲犹嫌未足,以为食而不让,则近于禽兽,于是提倡食中有让。这种让,其初是让人先夹菜,让人多吃好东西;后来就是把好东西夹到了别人的碟子里,饭碗里,甚至于嘴里。遇着样好东西,我不吃或少吃,为的是让你多吃;同时,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定也不肯多吃,为的是要让我。在这僵局相持之下,为了使我的让德战胜你的让德起见,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劝菜这件事也就成为“乡饮酒礼”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了。
④劝菜的风俗处处皆有,但是素来著名的礼让之乡如江浙一带尤为盛行。照例是主人劝客人,但是,主人劝开了头之后,凡自认为主人的至亲好友,都可以代主人来劝客。有时候,一块“好菜”被十双筷子传观,周游列国之后,却又物归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爷,情形又不同了。你始终成为众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饭碗里来,堆得满满的,使你鼻子碰着鲍鱼,眼睛碰着鸡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简直吃不着一口白饭。我常常这样想,为什么不开始就设计这样一碗“什锦饭”,专为上宾贵客预备的,倒反要大家临时大忙一阵呢?
⑤劝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还有一个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我比较喜欢法国的一句谚语:“惟味与色无可争。”意思是说,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颜色都是随人喜欢,没有一定的美恶标准的。这样说来,主人所喜欢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认为好吃的菜。有时候,把客人所不爱吃的东西硬塞给他吃,与其说是有礼貌,不如说是令人难堪。
⑥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尽管有人主张分食,同时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来的一碗汤,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匀;新上来的一盘菜,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劝菜,就更顾不了许多,一件山珍海味,周游列国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将来科学更加昌明,也许有一种显微镜,让咱们看见酒席上病菌由津液传播的详细状况。现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见的情形来说。我未坐席就留心观察,主人是一个津液丰富的人。他说话除了喷出若干唾沫之外,上齿和下齿之间常有津液像蜘蛛网般弥缝着。入席以后,主人的一双筷子就在这蜘蛛网里冲进冲出,后来他劝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双曾在这蜘妹网里冲进冲出的筷子夹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几乎不信任我的舌头!同是一盘炒山鸡片,为什么刚才我自己夹了来是好吃的,现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夹了来劝我却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负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认我这种脾气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国社会里交际。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劝菜是一种美德。“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还不是应该的吗?
【1】读完这篇文章,小绣和小湖对文中社会人生世相评论起来。请你补全他们所说的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小绣:从中国人吃饭,我由此体会到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湖:比较中国人和西洋人就餐方式的不同,“我”认为中国人的吃饭(2)________。
小绣:回忆(3)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起这是种美德。但还有嗜好是否相同的问题。
小湖:精笔描写了中国人和气一团,津液交流的劝菜场景,发出“‘有杀身以成仁’,牺牲一点儿卫生戒条来成全一种美德”的感慨。
【2】小绣说本篇文第①②两段是多余的,小湖的意见却相反。你认为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3】下面是小绣和小湖同学针对本文“幽默”手法所做的发现式批注的阅读笔记,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旅途上,我们留下了一个个走过的足迹。我们走过童年,走过游戏;走过苦读,走过奋斗;走过成功,走过失败;走过温暖,走过冷漠;走过沙滩,走过草原;走过春走过秋,走过风走过雨……走过这些旅程,我们体验过快乐、悲伤,品尝过酸甜苦辣,有过彷徨迷惘,也有过深深的思索。这些经历和思考,促使我们更好地成长。
在你走过的成长旅程中,有什么经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那时,你遇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如何“走”怎样“过”?走过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思考?
请你以“走过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