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和体验,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傅雷家书》,可以采用选择性阅读的阅读方式。例如,对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有一定修养或比较熟悉的人,会对其中有关艺术的论述产生兴趣,会认真去读;相反的,就可能对“谈艺”的部分略而不读。
B.傅雷在艺术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因而在《傅雷家书》中常用大量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等。傅雷也是以这样的方式把自己全部的父爱隐藏在对儿子专业的指引中,需要我们细细感受品味。
C.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革命之路上,有三个男人深刻地影响了他,分别是朱赫来、布琼尼、法伊洛。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追求的是一种革命理想主义,冬妮娅喜欢时尚,爱打扮,两者在小说所处的时代里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2、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陶治 格物致知 轻歌漫舞 接踵而至
B.朦胧 不知所错 恕不可遏 气喘吁吁
C.怅惘 世外桃源 无与伦比 周而复始
D.虔诚 袖手旁观 人情事故 目眩神迷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妥的选项是( )
A.2020年的春节,当新冠病毒肺炎患者人数急剧增长时,各种坏消息接踵而至,让我们胆战心惊。
B.今年的元宵节,人民路上再没有了川流不息的人群,大家都宅在了自个儿家里为抗疫做贡献。
C.疫情发展局势瞬息万变,谁能想到历经三个多月中国反倒成了世界人民心中最安全的地方了呢?
D.对于别国愈来愈严重的疫情,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无时无刻在关注他们,对他们给予援助,展示了大国风范。
4、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这篇文章以“看戏”为线索,追忆了少年时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B.《灯笼》一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顺着自己的思绪,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使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体现了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C.应对,是一项口语交际,也是一种能力。做好应对的前提是认真聆听对方的言语,准确理解其意图,把握其观点态度。在此基础上,根据当时的话语情境,快速调动思维,迅速做出反应,就能做到随机应变、巧妙应对了。
D.《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按照时间顺序,从远古的恐龙灭绝现象说起,分析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启示我们: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
5、古诗文赏析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田家三首·其一
唐·柳宗元
蓐食①徇所务,驱牛向东阡。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札札耒耜②声,飞飞来乌鸢③。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注释:①蓐食:坐在床席上吃早饭;②耒耜:农具。③乌鸢:鸟鸦和老鹰,泛指鸟类。
助读资料:前人多认为,柳宗元的诗文与陶渊明相似,宋代学者陈善曾说:“白乐天、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其又云柳宗元学陶诗是“语近而气不近。”可谓一语中的。
【1】这两首诗的内容主要围绕________展开。
【2】“动静结合”是这三篇古诗文共用的表现手法,请从其中摘出一例,并阐述它的作用。
【3】根据材料,陶诗和柳诗都借助“鸟”这一意象来抒怀,请简述这两处“鸟”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4】面对眼前所见的景象,柳宗元和陶渊明的心境是不同的,请结合上述诗文简要分析。
6、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谁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文段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画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文段二选自小说《 》小说主人公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哪一个?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经典名著往往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两个文段加点字都提到对待往事的态度,综合两个文段,谈谈你的收获。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担当的力量
①和父亲聊到他小时候干农活的经历。农忙时,需要帮父母挑担子,最开始20斤的担子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后来慢慢适应了,30斤、40斤、50斤,只是肩上的茧越来越厚了。他说,自己多挑一点,爹娘就少干一点。简短平实的话,却令人回味。当父辈们十几岁时,他们就有了用稚嫩的肩膀替父母扛起家庭重任的担当。那么,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②而这种力量究竟源自何处呢?
③担当的力量源自爱。A是什么给了花木兰放弃采桑织布的生活,选择代父从军征战沙场的勇气?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孝心。B是什么给了鲁迅不惧威胁利诱,把钢刀一样的笔锋刺向敌人心脏的骨气?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民族使命感。C是什么给了焦裕禄忍受病痛的折磨,为兰考艰苦奋战治理“三害”的坚守?是“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拳拳报国之志。他们对家庭、民族、国家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迎难而上、百折不屈、公而忘私、积极奉献,以担当的精神挺起整个民族的脊梁。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④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教师的担当是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春蚕到死丝方尽;军人的担当是手握钢枪保家卫国,一腔热血沃疆土;党员干部的担当是危难面前那一声“共产党员跟我往前冲”的呐喊,是“四有”书记谷文昌“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胆魄,是时代楷模燕振昌“克勤克俭,忠诚敬业,勤勉热心,求真务实”的真心。作为一名年轻的学生,担当的力量源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神圣使命,笃行学习报国之志,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彩华章。
⑤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一代代的传承,一代代的弘扬,将会形成激励我们年青一代的不竭的动力源泉。担当,是融入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共同的精神信仰,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一片丹心图报国”的于谦。这些民族之魂把千钧重担扛在肩上,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有力支撑。
⑥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担当,就是要传承祖辈父辈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与品格,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刻苦学习和勇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以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积极作为,在新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2018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更应该具有担当的力量。 B.担当的力量源自爱。
C.担当的力量源自责任。 D.担当的力量源自传承。
【2】对本文第⑤段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论证和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
B.文章第③段中的A、B、C三个画线句可以调换位置,不影响行文的论述。
C.本文首先提出“担当的力量源自何处”这一问题,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D.第③段中“他们这些人,一直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的“一直”不能删,因为这个词是强调这些人长期以来都是我们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删掉就表明只是现在是榜样。
9、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心底,都会有一盏盏明灯。这盏明灯,或许是知识;这盏明灯,或许是亲情;这盏明灯,或许是美德……你心中的那盏明灯是什么呢?
请以“心底有一盏明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