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这部书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句话的主干是:农谚包含知识。
C.“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灯笼》)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D.“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这句话中加点的词都是连词。
2、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B. 其岸/势犬牙差互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有误的一项是( )
A | 《傅雷家书》 | 书信集 | 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 傅聪 |
B | 《名人传》 | 传记 |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 列夫·托尔斯泰 |
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高尔基 | 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革命意志 | 保尔·柯擦金 |
D | 《平凡的世界》 | 长篇小说 | 省报记者、在抗洪一线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英勇牺牲 | 田晓霞 |
A.A
B.B
C.C
D.D
4、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项是( )
A.归省(shěng) 缄默(jiǎn) 溯迥(shù) 大彻大悟
B.垂髫(tiáo) 俶尔(shù) 悄怆(chàng) 顾名思义
C.撺掇 (duō) 两栖(xī) 篆章(zuàn) 相辅相成
D.凫水(fú) 冗杂(rǒng) 迁徙(xǐ) 戛然而止
5、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远眺湖面的景色,突出了浩瀚的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雄伟景象。
B.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水汽蒸腾、波涛汹涌的景象,渲染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C.颈联写诗人欲渡湖无船为喻,表达自己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退隐江湖的决心。
D.尾联巧妙化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委婉含蓄地希望对方给予帮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默写。
(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______________。(《回延安》)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4)__________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5)__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知困,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7)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8)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以博大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
7、阅读《傅雷家书》选文,回答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傅雷是一位翻译家,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其中最著名的译作有巴尔扎克的_______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________________。
(2)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一句中作者想借太阳和雨水向儿子讲明一个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封信中可看出傅雷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朱宜尧的《大地的馨香》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我仿佛看到了那片绿海,微风拂过,摇曳着沙沙声响,阳光温暖,伴着书香。
②父亲说,读书和种地是一码事儿。那时,我的脑袋摇成了拨浪鼓。
③春寒料峭的二月,春风犹如一把剪刀,一夜间裁剪出了千树万树繁花开的气势,藏在树干里的嫩芽,偷偷地窥视着即将郁郁葱葱的春天。温柔的阳光夹杂在春风里,走到哪里,哪里就一片勃勃生机。
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空旷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撒粪、施肥、播种,趁着春天的到来,把希望悄悄地植入大地。
⑤早晨,刚刚起床,昨夜还睡在身旁的父亲没了踪影。父亲年事已高,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还是一刻也不闲地从事着农事,近乎于乐此不疲。每天看着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又眼望日头在晚霞中隐没,父亲特喜爱这种“春风花草香”的农田生活。身子虽有劳累,却神采奕奕。我知道,父亲有自己的规划,劳作等同于健身,既不能太累,又得出点小汗,身子微微受热即可。所以我不担心父亲。
⑥中午父亲回来,肩膀上搭着一块泛黄的毛巾,看上去气色红润,好像刚刚晨练结束。我早已备好了父亲最爱的龙井茶。父亲坐在我身旁,望着长势大好的玉米,脸上挂着粲然的微笑,喝一小口龙井,动作不急不缓地擦拭着额上细密的汗珠。
⑦父亲七十有三了,寸发雪白,好像一根也不缺,板板正正齐刷刷的样子,那古铜色的皮肤,经过阳光的沐浴,显得十分的硬朗与矍铄。
⑧我在初中读书时,不论学习有多紧张,父亲总是“不管不顾”,甚至“不近人情”地叫我一同下地。即便是我手掌扎满了黄豆英的刺儿,痒胀得钻心,也得照样劳作。春寒料峭也罢,烈日炎炎也好,我成了父亲的小跟班。那时的我,睡不醒,又极不情愿。
⑨劳作中,我经常回想,读书和种地怎么会是一码事呢?
⑩如今,我却能体谅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也会有一些好的事物与父亲分享了,父亲却一改他年轻时的做法,他起早做农事,从来不叫我,这倒让我有些愧疚。
⑪过了不惑之年,明晓了父亲所言。一年之计在于春,谚语说谷雨种大田,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物皆如此。要抓住播种的最好时机,才更有利于一年的好收成;青春是用来读书的大好时光,要不辞辛苦读万卷书,要不负青春不负我,要有“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之恒心。一旦错过了,就不再重来。
⑫我和父亲一同劳作,让年少并无多少体力的我去体会劳作的艰辛与不易,感悟生命的本真,让我更加珍惜青春读书的好时光,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感恩父亲,他不仅以种地的方式养育了我,还让我在最平常的劳作中,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
⑬父亲就是养育我的“大地”,那里有“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喜乐福景;又有“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的诗情画意:更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殷切希望、谆谆教诲和良苦用心。
⑭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而温暖,微风拂过的绿海,摇曳着沙沙声响,我似乎嗅到了大地的馨香,仿佛看到了寸发雪白的老父亲。
【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第⑩段中有“这倒让我有些愧疚”一句,请分点说出使我心生“愧疚”的原因。
【3】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大地的馨香”为题有哪些妙处。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选自鲁迅《社戏》)
试分析本文第⑥段画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描写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表达效果上的不同点。
(1)描写方法相同点和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达效果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以“原来,___________并不遥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2)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