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省枣庄市初二上学期二检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牛轧糖 坦荡如抵 自出心裁

B.僵绳 戴口罩 振聋发聩 别具匠心

C.擦拭 电线竿 惟妙惟肖 巧妙绝伦

D.暮年 洗涤剂 因地制宜 杳无音信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中国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在“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一篇演讲词。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文段主要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

C.游记在内容上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是游记的线索;第二是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是游记的主体;第三是所感,即作者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

D.及笄是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B.《社戏》叙述了鲁迅少年时一段看水乡社戏的往事,表现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C.《诗经》采用了风、雅、颂的表现手法,内容包括赋、比、兴等,共三百首诗。

D.《傅雷家书》是革命家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100多封家信,展现了傅雷的教子有道。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绉(zhòu)  妒()   恨(zènɡ)  无消息(yǎo

B.cāo笨(zhì顶(qiónɡ) 广无垠(mào

C.liǔ)   水(xián)  样() 法家士(

D.急(huánɡ皮(diāo)  粗zhuó)  藏污纳ɡòu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首联中的“单车”一词应作何解释?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颔联。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作品。

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 长征》

,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夜泊秦淮近酒家。 《泊秦淮》

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

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  

  ,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引人入胜。请从唐僧师徒四人中任选一个,结合某个情节,说说其性格特点。

(示例)人物:孙悟空

情节:大闹天宫,体现了孙悟空强烈的反抗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西游记》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胡同文化

汪曾祺

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狗尾巴、羊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③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⑤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儿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作“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⑨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作“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作“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⑩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儿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一九九三年三月十五日(完)

【1】文章①—④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同形式数量多、________

【2】汪曾祺的散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以下句子。

(1)四合院是一个盒子。(请品析句子的作用。)

(2)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可以将“滴几滴香油”改为“淋上香油”吗?)

【3】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北京胡同消失的原因,并谈一谈作者对逐渐消失的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

【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不仅仅是胡同文化,还有传统节日文化、各地的方言文化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慢慢消逝。对于我们身边的文化,那些正在兴起的,已经存在的或者即将没落远去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呢?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那一天因为它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难以忘却。请以“那一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2)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请认真书写。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