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所作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南”“如果”“皎洁”“简直”词性分别是名词、连词、形容词、副词。
B. “疏疏朗朗”“延安精神”“大彻大悟”“大呼小叫”四个短语结构相同。
C.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清香吹来。
D.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这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2、下列有关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雷家书》主要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造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是: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主人公保尔是鼓舞人们战胜困难,不断革命的“良师益友”,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C.在傅雷的眼中,“坚强”不仅是在失败是能勇敢地直面现实,达观的看待事业上的失败;而且更包括在成功时,面对鲜花和掌声,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永远保持对艺术的谦卑。这样才能如古人所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得失泰然。
D.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瓦莉亚,以及他的妻子达雅。
3、下面横线处所填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
①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不断创造出卓越的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更加熠熠生辉。
②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③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A.②④①③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
4、下面对杜甫《石壕吏》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A.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且颇为紧张。
B.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
C.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典雅华丽,用典巧妙恰当,一唱三叹,高低抑扬,达到沉郁顿挫的效果。
D.诗人用巧妙的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
5、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中的“歧路”在这首诗中是指____。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望”字,不仅营造了开阔的意境,还奠定了豪迈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通过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表现诗人豁达的胸襟。
C.颈联是这首诗歌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满深情而富有哲理。
D.尾联抒发了诗人与友人间真挚的情感和分开时难以自抑的悲伤。
6、名句默写
①________,在河之洲。
②________,君子好逑。
③________,左右流之。
④求之不得,________。
⑤________,白露为霜。
⑥________,道阻且长。
⑦________,宛在水中沚。
⑧《关雎》中“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
⑨《蒹葭》中“________,________”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
⑩《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这段激动人心的文字出自____(国别)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的精神,__________的意志,________的高贵品质。
(3)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这就是母亲
蒋勋
一月七日,我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因为是直达台中的快车,上了车我就放斜椅背,准备休息或看书。
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处传来。许多乘客都被这不寻常的骚动惊扰,回头张望。
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贴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是粗哑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
然后,七车的乘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
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的斜前方。
其中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妇人,身躯很胖,脸有点变形,她继续嘶吼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耍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我不要去——”
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其他较远的空位上。
在第七节车厢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失明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
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
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嘴,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
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便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个妇人说:“我要吃——”
另一个妇人年龄在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鈹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起来还硬朗。她即刻从一个手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吃啊,乖喔——”
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玻璃纸袋。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老妇人赶快俯下身去,一一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
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谢谢。”
我笑一笑,问她:“女儿吗?”
她点点头。
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嘴角掉落,母亲则不断为她擦拭着。
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会不时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
母亲耐心地说:“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么行?我们在别处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
一位年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年近五十岁的智障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作为母亲,她也曾经懊悔过吗?愤恨过吗?厌烦过吗?觉得羞辱过吗?想要逃避过吗?
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位母亲好。
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睡着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趁女儿睡着,她从手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母亲挑起的一缕一缕的发丝,发丝由白变黑。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
【1】试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
肥胖得有点失去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嘴,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
【2】文章中的母亲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内容简述。
【3】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还有“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你是如何理解的?
【4】如果将文章题目“这就是母亲”更换为“生命的功课”,你认为哪个更合适吗?简述理由。
9、写作展示。
(1)命题作文
请以“别样的精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2)半命题作文
无论经过多少年,往日的回忆依旧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了那缕怡人的清香,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仿佛又听到了那些动人的话语……
请补全题目“又是 飘香时”,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③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